深入瞭解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
在我的門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需要耗時15-30分鐘。
通常患者進入診室前都需要更換一次性的檢查短褲,這樣可以充分檢查腹股溝(大腿根)到腳踝的全程深、淺靜脈的瓣膜功能。
患者進入診室後,需要站立在檢查板凳上,我首先會目測患者的腿上靜脈曲張範圍、大小、皮膚顏色等外觀的異常,並拍照記錄治療前的情況,以便治療後跟蹤對比。
與傳統公立醫院的檢查方法不一樣(平躺著檢查),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的評估需要全程站立完成,因為當我們站立時,下肢靜脈的瓣膜功能才能夠充分體現出來,可以真實反映患者的情況,避免出現假陽性的結果。
大隱靜脈是最容易出現瓣膜功能不全的血管,它是從腳踝內側發出,一直沿著腿內側向上延伸,直至大腿根匯入深靜脈。
由於大腿根是深、淺靜脈的交匯處,也是瓣膜受損最容易出現的位置,因此,我們會先從大腿根開始檢查,目的是評估隱股交界處的瓣膜功能,需要用到的檢測方法是:Cremona(讓患者吹一根盲端吸管,以增加腹壓,檢查瓣膜是否能關閉),相比傳統Valsalva方法,更容易實施以及更有效率。
檢查的同時還能夠明確深靜脈瓣膜是否有問題?有沒有靜脈血栓?有沒有靜脈變異畸形等?這對於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檢查完大腿根,會沿著大隱靜脈的走形路徑一直向下評估到腳踝。
檢查至大腿中段的時候要重點關注是否有異常擴張返流的穿通靜脈,以及是否有迴流點?這涉及到後續CHIVA治療需要阻斷還是保留的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說的靜脈曲張往往不是大隱靜脈曲張,而是大隱靜脈的分支迂曲擴張,尤其是小腿處的靜脈曲張。檢查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小腿的大隱靜脈主幹功能良好,出問題的是分支靜脈,從血流動力學的角度來說,就是N2主幹的血液返流至N3分支處,從而造成N3迂曲擴張。
當我們完成大隱靜脈的全程檢測後會讓患者轉身,背對醫生,檢查後面的小隱靜脈。小隱靜脈從腳踝外側發出,沿著小腿後側向上延伸至膕窩處,匯入深靜脈。
小隱靜脈走形路徑較短,檢測時間相對較快,然而,小隱靜脈匯入深靜脈處常常有解剖變異的情況,需要重點評估,以免在治療時出現誤損傷。
有文獻報道,小隱靜脈連線膕(深)靜脈有多種解剖變異,包括小隱靜脈直接匯入膕靜脈、向上延伸為Giacomini靜脈匯入大隱靜脈、與脛後靜脈形成共幹後再匯入膕靜脈或與深靜脈無連線等等。
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在靜脈曲張的微創診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透過深入瞭解下肢靜脈瓣膜功能,確定Shunt型別,可以更好地制定個體化的CHIVA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1. 靜脈曲張微創治療前評估: 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但嚴重的血管疾病,術前評估顯得尤為重要。透過超聲血流動力學分析,我們能夠準確診斷靜脈曲張,瞭解其病因和病變程度。個體化的術前評估為制定有效的治療計劃奠定了基礎,避免了過度治療或忽略患者獨特情況的風險。
2. 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診斷誤區: 在對待靜脈疾病時,我們必須小心謹慎,特別是在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診斷上,不要輕易下出診斷。透過詳細的病史採集和先進的檢測技術,如靜脈壓力測定和超聲多普勒,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瞭解深靜脈的狀態,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和手術。
3. 髂靜脈支架植入前要排除是否有體位性壓迫的可能: 體位性髂靜脈壓迫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因為目前醫院的的超聲、造影、CT、MR等檢查大多是平躺位,有可能造成假性的髂靜脈狹窄或壓迫。當患者改變體位時,壓迫可能就消失了,因此,在給患者做出最終臨床診斷和治療時,一定要綜合評估患者是否有靜脈高壓的綜合症表現(反覆潰瘍、持續水腫、靜脈曲張多次復發),如果沒有相關的表現,靜脈支架植入應該要慎重或避免。
4. 一個簡單易行的靜脈無創測壓:過去測量靜脈壓力可能需要透過靜脈穿刺,以及結合影像學的檢查,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也可以透過超聲進行靜脈無創測壓。
當我們懷疑患者有深靜脈高壓的表現時,可以透過脛後靜脈超聲測壓來幫助醫生更好的診治,這種無創測壓方法不僅方便,而且降低了患者的不適感,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
總體而言,深入瞭解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為靜脈曲張患者提供了更為精細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臨床診治中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要關注患者的整體健康,為患者帶來更全面的醫療體驗。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信心在這一領域取得更顯著的進展,為靜脈曲張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