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發現猝死規律:易猝死的人,有3個共同點
一名47歲的中年人,突然倒在公交車站,一直到救護車趕來之前,他都保持著用手捂著胸口的姿勢,周圍的人都被嚇壞了,大家看到這樣的情形,都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於是只能拿出手機撥打120.
但是120趕到現場的時候,男子早已沒有了心跳呼吸,很不幸,他發生了猝死。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猝死定義:“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
猝死被認為是最危險的一種疾病,猝死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一旦發生猝死,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6分鐘。
這名中年男人從倒下去開始,如果路人立刻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也許有救,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發生了什麼,於是都選擇了觀望,在救護車趕來的過程裡,他也因此喪命,4-6分鐘的黃金搶救時間,哪怕司機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這麼快趕到,所以,等到醫務人員趕到現場營救,往往已經無力迴天。
猝死,一種最讓人招架不住的突然死亡。
很多人認為猝死沒有任何規律,但果真這樣嗎?
《中國急救醫學》期刊上曾刊登過一篇研究《我國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透過研究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屍體解剖特點,發現了猝死裡藏著這些規律:易猝死的人,往往有3個共同點。
第一,基礎病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猝死,看似是突然發生的,看似無跡可尋,事實上並非如此。
在猝死的患者中,患有高血壓最為常見,佔比約38%;心臟病佔30%,糖尿病佔23%,其次是發育不良、高血脂、腫瘤、感染、甲亢等。
很多猝死的人,往往不重視這些慢性病,或是即便發現了慢性病,他們也簡單認為對身體沒什麼影響。
就拿高血壓來說,我國每4個成人裡就有一個高血壓患者,遺憾的是,高血壓的發病率雖然如此之高,但它所受到的重視卻遠遠不夠。
很多高血壓患者,不願意吃藥,不願意監測血壓,殊不知,長期血壓控制不佳,很容易導致靶器官的損傷,包括對心臟、大腦和腎臟的損傷,一旦靶器官損傷了,相對應的猝死風險也會增加。
除了高血壓以外,其他的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和冠心病,同樣是猝死的高發因素,很多人看似身體健康,只是這些慢性病沒有被發現,身體出現報警訊號了,他們也不重視,那麼時間長了,猝死風險也會很高。
第二,一半以上的猝死者“過於激動”、“過於勞累”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猝死者的年齡都不大,飽受慢性病困擾的老年人有猝死風險,即便發生了,大家也不會特別驚訝,畢竟基礎病擺在那裡。
可很多平時身體比較健康的年輕人也出現了猝死,這又如何解釋呢?
有兩種解釋,第一種,這些年輕人可能罹患了慢性病,但是沒有發現,比如冠心病的確診往往需要進行冠脈CTA或者冠脈造影檢查,如果沒有做,就很難明確,比如高血壓的確診需要多次進行血壓監測,如果從來不測,或只是偶爾才測一下,那麼有沒有高血壓,也不能明確。
第二種,年輕人沒有器質性疾病,但是他們壓力太大,太累了。
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猝死者生前“太激動”、“太勞累”。其中,情緒激動的猝死者佔比26%,過度勞累的猝死者佔比25%,剩下的還有血容量改變、飲酒、過飽、輕微損傷等。
當一個人“過於激動”、“過於勞累”的時候,即便年輕,冠脈也可能出現痙攣,所以冠心病,不僅僅是指冠脈粥樣硬化狹窄,還包括冠脈痙攣。
第三,30-53歲的中年人,更容易猝死
在5516名猝死者中,30-63歲的人群,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段。
30歲以下,年輕就是資本,30歲以下的年齡,除非心臟本身有器質性問題,比如先天性心臟病,一般不會發生猝死。
30歲以上就不同了,30歲,開始承受事業與家庭帶來的雙重壓力,這個時候,如果生活不規律,形形色色的因素之下,就有可能導致猝死。
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慢性病發生的機率更高,猝死風險自然也就更高。
猝死,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重視的話題,老百姓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讓自己太累,以降低猝死發生的風險,同時,當身邊的人出現了猝死,學會正確搶救,這不僅僅是醫生的事。
大多數時候,發生院外的猝死,醫生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搶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分鐘,所以只有整個社會一起努力,大家都掌握正確的心肺扶蘇方法,掌握正確使用自動除顫儀的方法,才能在猝死發生的時候,成功搶救。
還有,猝死可以發生在任何事件任何地點任何人身上,人不能太冷漠,不能說是自己的親人,自己才去救,不是自己的親人,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今天,你幫助了別人,明天,別人才有可能幫助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救別人,其實也是在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