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書記載,神醫華佗能做大手術,可信嗎?
近日讀到甄志亞先生編寫的《中國醫學史》,書中在介紹華佗時,引用了《後漢書》華佗給病人做腹部大手術的記載,頗為精彩。
原文是古文,不易理解,我把大意翻譯如下:
華佗如果遇到患者腸胃裡有病了,針灸與湯藥的效力都達不到,華佗就讓病人用酒把麻沸散喝下去,然後患者就醉得感覺不到疼痛了。這時,華佗把病人的腹腔切開,把腸胃切斷並清洗乾淨,除去腸胃裡的髒東西,然後縫合,敷上膏藥,四五天切口就長好了,一月之內病就好了。
《中國醫學史》不但相信和照抄了這段《後漢書》的記載,而且高度評價了華佗的醫術創造,稱華佗在世界麻醉史與外科手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有著國際影響(估計西方人不會承認)。
無獨有偶,由王陸林等編寫的《外科學》,在談到外科學簡史時,也寫到,華佗用麻沸散給病人施行“死骨剔除術”與腹部大手術。
王陸林先生所談到的“死骨剔除術”,大概是來自《三國演義》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把文學作品的傳說,寫進教材裡,王陸林先生也真幽默。
如果把這些介紹,當成趣聞來看還行。但是,如果真的認為,華佗能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國時期,給病人施行多種大手術,那就未免太幼稚了。
接受過正規醫學高等教育的醫生都知道,外科學是一門非常複雜與精密的學科,它建立在解剖學,麻醉學,微生物學,藥物學,生理學,基礎醫學,化學等多種西方現代學科的基礎上,決非象小孩子過家家那樣簡單。
疼痛,出血,感染,是長期制約外科學發展的三大障礙。
古代西方許多迫不得已的手術,如戰場上的救助,截肢,病人很多都是被疼死的。疼痛始終是外科手術發展的首要難題。後來,醫學家經過不斷摸索,創造出許多的麻醉藥,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大致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是,麻醉的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徹底解決。培養一個合格的麻醉醫師,至少需要五年的大學教育與三年的臨床實踐。如何控制麻醉的深度、範圍、時間,一直是困擾麻醉師的大事。直到現在,手術中還偶爾會出現麻醉死人的事故。
至於華佗所使用的麻沸散,究竟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尚無定論。它的成分究竟是什麼,有什麼藥理作用,麻醉深度、時間、範圍各是多少,更是無從考證。更何況,《後漢書》明確記載,麻沸散是用酒送服的。那麻醉的功效,究竟是酒的作用,還是麻沸散的作用,也就無法區分了。
再說手術時的出血問題。早期的手術,沒等做完,病人的血已經流盡而亡了。後來,西方發明了輸血,與止血的各種器械,才初步解決了這個麻煩。直到現在,輸血反應還時有發生。華佗所處的三國時期,根本無法解決出血的問題。華佗可能實行過大手術,但術後病人是死是活,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說外科手術的感染問題。西方外科學直到無菌消毒和青黴素的出現,才初步解決了術後感染。而中醫學,最欠缺的就是無菌觀念。由傷口感染而引起的破傷風與敗血症,一直困擾著中醫。後來西醫科學的傳入,才減少了感染。
華佗的時代,不可能處理傷口感染。所以,《後漢書》上寫的華佗在手術後縫合,是用的縫衣針嗎?敷的膏藥,又是什麼?不得而知。
綜上,華佗所處的一千七百年前的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是根本無法開展大手術的。歷史是人寫的,史書上的話,不可信的內容也太多了。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華佗治療曹操的頭風病時,華佗又想拿曹操當實驗的小白鼠,竟然異想天開的準備給曹阿瞞開啟頭顱,取出風涎。曹操不同意,華佗還用惡言諷刺曹操:人家關羽就不怕刮骨,你還怕破頭嗎?
但是,曹操畢竟不象關羽是一介武夫,曹操是有科學精神與理性思想的。曹操不同意開顱也就算了,你華佗還拿關羽去嘲諷他,曹操怒而殺華佗,也在情理之中了。
寫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明,中醫,不是萬能的,中西醫各有所長,我們不應固守中醫,固步自封和排斥西醫。中醫從開始,似乎就欠缺西方醫學的科學精神。
對中醫的歷史,我們當然值得自豪,但是不能過分相信與崇拜。中醫,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但是,由於中醫的長期存在,我們獨立的現代醫學,未能發展起來。
我們最大的遺產,應該是,科學精神!
參考資料:
——《中國醫學史》,甄志亞主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
——《中西醫學史》,李志平等主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
——《外科學》,王陸林等主編,醫藥大專院校教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