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回暖身上就起癢疙瘩?中醫治療來幫忙!

天氣回暖身上就起癢疙瘩?中醫治療來幫忙!

封面新聞記者 周卓玥

近期,隨著氣溫上升,到皮膚科門診就診的蕁麻疹患者明顯增多。春季氣溫升高,空氣中花粉濃度增大,室內黴菌、塵蟎增多,容易在過敏體質人群中誘發蕁麻疹,患者發病時飽受瘙癢折磨。

中醫稱蕁麻疹為“癮疹”,最早相關記載可見於《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中醫認為蕁麻疹總因“稟賦不耐”而發病,具體病因可分為風寒、風熱、胃腸溼熱、氣血不足和衝任不調,具體辨證分型包括:風寒束表徵、風熱犯表證、毒熱熾盛證、胃腸溼熱證、氣血虧虛證以及衝任不調證。

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侯慧敏介紹,中醫治療蕁麻疹具有一定優勢,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並防止復發。

蕁麻疹有哪些型別?

蕁麻疹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通常由於食物過敏或者感染等因素引起,急性起病,皮膚出現紅色風團伴瘙癢為主要表現,也有部分表現為血管性水腫(如眼瞼、口唇等粘膜部位出現水腫)。一般來講,病程超過6周稱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又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和慢性誘導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通常和自身免疫因素有關;而慢性誘導性蕁麻疹根據不同誘發因素又可以分為人工蕁麻疹(人工劃痕症)、冷接觸性蕁麻疹、熱接觸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能性蕁麻疹、延遲壓力性蕁麻疹等等。

春季最高發的是哪類蕁麻疹?

侯醫生表示,膽鹼能性蕁麻疹是由於體溫上升導致乙醯膽鹼釋放作用於肥大細胞而誘發的蕁麻疹,在春季隨著氣溫的上升這類蕁麻疹較為多見。另外,日光性蕁麻疹也會較秋冬時期增多。

什麼是膽鹼能性蕁麻疹?

膽鹼能性蕁麻疹屬於慢性誘導性蕁麻疹中的一個亞型,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年輕人更容易發病。侯醫生表示其發病原因一般與劇烈運動、飲酒、進食辛辣食物等因素有關,皮膚體溫升高,促使膽鹼能神經發生衝動而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病。主要表現為小而癢甚至痛的風團,嚴重時還可伴有頭痛、流淚、腹痛等全身反應。

蕁麻疹治療方法有哪些?

蕁麻疹治療首先儘可能明確並消除潛在病因,避免誘因,以“足劑量治療、小劑量維持”為原則。

急性蕁麻疹多以感染誘因為主,治療以抗感染和抗過敏為主。慢性蕁麻疹以自身免疫異常為主。慢性蕁麻疹的一線治療為標準劑量的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等),如果效果不佳,可增加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劑量或聯合使用或更換種類。一線治療效果不理想情況下可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基礎上加用奧馬珠單抗或環孢素。

中醫治療蕁麻疹,多采用中藥湯劑聯合抗組胺藥物或者單用中藥湯劑治療,也可加用中醫外治手段增加療效。無論中醫西醫還是中西醫聯合治療蕁麻疹,都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飲食清淡,注意個人衛生和生活作息規律。

中醫應對蕁麻疹有哪些辦法?

中醫治療蕁麻疹總的方向是“祛風”。

《黃帝內經》中記載“風者,善行而數變”、“風者,百病之始也”、“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與蕁麻疹發病密不可分,故臨床多用“祛風藥”治療蕁麻疹。經典祛風解表藥包括防風、蟬蛻、荊芥、白蒺藜等。

中醫治療還講究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如屬風寒者,可加用麻黃、桂枝等;屬風熱者,可加用金銀花、連翹等;偏血瘀者,可加用桃仁、川芎等;偏溼熱者,可加用土茯苓、秦艽等。

除中藥湯劑外,中醫外治在蕁麻疹的治療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常用療法包括:

1、針灸療法,可取風市、風池、大椎、足三里等穴位針刺;

2、放血療法,可取耳尖、中衝等穴位點刺放血;

3、拔罐療法,常用神闕穴拔罐10-15分鐘;

4、耳針療法,常取肺、腎上腺、神門、內分泌等穴行埋針或耳穴壓豆;

5、中藥燻洗,可用馬齒莧等中藥煎湯燻洗;

6、自血療法和穴位注射療法,採用自身靜脈血或藥物進行穴位注射或肌肉注射,以刺激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常取血池、足三里等穴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