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江蘇崑山的科學院院士、上海中山醫院院長肝癌外科專家樊嘉

出生於江蘇崑山的科學院院士、上海中山醫院院長肝癌外科專家樊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最新更新文章,感謝您的支援!

樊嘉,1958年3月生於江蘇省蘇州的崑山,籍貫是江蘇揚州江都,1983年從南通醫學院臨床醫學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1988年從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5年,樊嘉從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9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從事肝移植及肝臟外科臨床研究工作。

2013年,樊嘉擔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外科主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樊嘉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肝腫瘤外科學家,現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長期從事肝膽腫瘤臨床診治及肝臟移植、肝癌轉移復發機制及轉化研究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樊嘉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首創了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使合併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

下面就簡單地介紹一下樊嘉院士團隊首創的這項技術;在介紹過程中,可能不時會出現一些大家較陌生的專業術語,我會同步逐一進行解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項技術,特別提醒一下。

什麼是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

樊嘉院士團隊首創的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是一種創新的肝癌治療方法,它結合了多種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放療、經肝動脈栓塞化療、經門靜脈支架植入術+粒子植入術和靶向治療等。

上述這些治療技術的綜合應用,目的在於能夠充分針對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該項技術的特點就在於注重多種治療方式的協同作用,透過綜合治療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為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

什麼是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是指肝臟中的惡性腫瘤細胞直接侵犯門靜脈,或是經由門靜脈分支逐漸蔓延到門靜脈主幹而形成腫瘤栓子,即成為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是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之一,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病情,因為腫瘤細胞可能已經透過血管到達了遠處,從而出現了遠處的轉移。

此外,肝癌伴門靜脈癌栓可能會導致門靜脈的血液迴流受阻,從而導致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等情況,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

那麼,什麼是門靜脈呢?

門靜脈是肝臟中的重要血管,它是由包括胃和腸道的消化器官及脾臟等的毛細血管彙集而成。

門靜脈在肝臟內分支,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並將其匯入肝竇;門靜脈沒有瓣膜,因此當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可能逆流。

門靜脈是肝臟血液的主要來源,約佔肝臟血液供應的70%;在肝臟內,門靜脈分為左、右二支,分別進入左、右肝。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會使用哪些技術手段?

樊嘉院士團隊首創的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主要使用以下一些技術手段。

一是手術切除:對於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Ⅰ型、Ⅱ型的患者,手術切除是首選,並且有可能獲得根治機會。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什麼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Ⅰ型和Ⅱ型。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Ⅰ型,一般是指肝癌細胞侵犯到肝葉或肝段門靜脈分支而形成的癌栓。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Ⅱ型,一般是指肝癌細胞侵犯至門靜脈左支或右支而形成的癌栓。

顯然Ⅱ型癌栓通常要比Ⅰ型更為嚴重,因為它們侵犯了更廣泛的門靜脈分支,並且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Ⅱ型的發生率較高,並且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二是放療:包括術前放療和術後放療。

術前小劑量放療對部分門靜脈癌栓可以實現降期,降低複發率,同時不增加手術風險及術後肝功能衰竭的發生率。

所謂的降期,是指將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病情分期降低,具體來說,術前小劑量放療可以使部分門靜脈癌栓縮小或消失,從而降低分期,使原本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轉變為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的情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此外,術後放療也可以降低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術後複發率,延長生存時間。

三是經肝動脈栓塞化療:這是肝癌常見的經血管介入的治療手段,其原理是將化療藥物以及栓塞劑注入肝動脈,以切斷腫瘤的供血,並持續釋放化療藥物。

經肝動脈栓塞化療,可以提高化療藥物在肝腫瘤內的濃度,提高抗瘤作用,但在使用時該法時,需要評估可能會導致的正常肝組織供血急劇減少,造成肝壞死、肝衰竭。

四是經門靜脈支架植入術+粒子植入術,經門靜脈支架植入術,是一種治療門靜脈狹窄或阻塞的手術方法;該手術採用經頸靜脈、經皮經肝或經皮經脾任何一種途徑穿刺插管。

插管成功後,先進行門脈造影,根據門脈血管造影影象,測量門脈管徑和狹窄段管徑與長度,選用直徑10-14mm的支架,將支架放置於狹窄處。

其中支架的長度應當跨越病變狹窄段,手術完成後為防止出血,還應當使用明膠海綿條將穿刺通道阻塞。

而粒子植入術是近距離放射治療的一種形式,將放射性粒子被植入到腫瘤內或腫瘤周圍,以直接向腫瘤提供高劑量的輻射,同時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粒子植入術通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癌、腦癌、肺癌、肝癌等多種癌症,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透過放射性粒子植入術,也能達到消除癌栓的目的。

五是靶向治療:目前可用於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的靶向治療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分子靶向藥物:目前普遍認可的是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分子靶向藥物,它們包括索拉非尼、侖伐替尼及多納非尼等。

這些藥物可以作為門靜脈癌栓患者的基本藥物使用,並可以與其他治療方法如手術治療、區域性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聯合應用。

其中,索拉非尼聯合肝動脈灌注化療,可提高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治療效果,延長總生存期。

二是紫杉醇類藥物:這類藥物透過干擾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如紫杉醇和多西賽等。

三是靶向血管生成的藥物:這類藥物抑制腫瘤細胞的血管生成,從而降低腫瘤的生長速度和侵襲性,如貝伐單抗和阿昔替尼等。

四是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藥物:這類藥物透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通路,來起到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作用,如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等。

五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藥物如尼倫帕利和普倫露單抗等,透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增強抗腫瘤效果。

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的臨床意義

樊嘉院士首創的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該技術提高了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手術切除率。

儘管手術切除是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但是由於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且患者病情各異,手術切除率一直較低。

樊嘉院士團隊首創的肝癌切除及門靜脈取栓技術,使得肝功能代償期的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明顯增加,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癒的希望。

其次,該技術透過多模式綜合治療,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例如,針對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患者術後腫瘤轉移復發的問題,樊嘉院士團隊採用大樣本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術後門靜脈肝素沖洗、持續灌注化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輔助治療方式效果最佳。

應用該技術治療合併門靜脈主幹和/或一級分支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別可以達到76.8%、39.3%、26.8%,明顯優於國內外其它治療方式,療效達國際領先水平。

綜上所述,樊嘉院士首創的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它提高了患者的手術切除率、生存率,為肝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總結:出生於江蘇崑山、籍貫江蘇揚州江都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我國著名的肝腫瘤外科學家。

您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您的觀點和看法!

每天更新兩院院士;如果我說的,正是您所想的,請關注、點贊、轉發、分享、收藏朱蕭俊說健康!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中國科學院院士##精品長文創作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