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工人日報披露,剛拍的CT,換家醫院就不認了!

司馬南:工人日報披露,剛拍的CT,換家醫院就不認了!

(本文根據司馬南老師影片節目整理,內容有刪改)


跟大家說一個讓人疑惑不解的事兒。河南的郭女士6天前在市裡的醫院做了CT,她帶著片子回到老家的縣城醫院做檢查。縣城醫院卻說市裡的片子不行,需要重做檢查。



郭女士因不慎摔倒,導致頭部受到撞擊。她在附近醫院做了CT及相應的檢查後,被確診為顳骨骨折。由於她一個人住院不方便,所以決定回老家治療。


1月8日,郭女士帶著片子來到縣城醫院,讓她感到意外的是,縣醫院說需要重新做CT。郭女士對此感到不滿, “同樣的檢查專案,同樣的檢查部位,為什麼到了縣裡的醫院反倒就不承認了,還要重新做”?縣醫院的醫生說需要看動態圖,沒辦法,郭女士只好聽從安排。


最終,兩次檢查結果完全相同。


郭女士的經歷可不是個例。一直以來,重複檢查這事就挺煩人的,換家醫院,甚至換個院區、換個科室都要你重新檢查,這讓很多病患都為之上火。



事實上,為了減輕患者的負擔,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相關部門持續落實和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很多地方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有著不願意認,不敢認等顧慮。

再給說個例子,2023年7月,重慶的一位何先生吃完海鮮後感覺肚子疼。他在附近醫院的消化科就診時,做了腹部CT、核磁和查血等檢查,最終檢查結果是腸梗組塞。


醫生說這種情況比較嚴重,需要轉到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第二天到了外科,醫生要求重新檢查,何先生對此很著急,他說:“前一天剛查完,重複做不僅浪費時間和金錢,還可能耽誤病情”。



《工人日報》表示,早在2006年,衛生部辦公廳就頒發過《關於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推動了醫學檢驗互認制度。


此後, 醫學檢驗互認政策不斷完善,在很多地方開展實施。上級部分要求在不影響疾病診療的前提下,對標有全國或本機構所在地區互認標識的檢查結果予以互認。


針對此事專家表明,如果外科醫生認為何先生的病情經過一天後發生變化,可以重新再做CT和血常規,但其他檢查一般是不需要重新做的。


遇到類似情況的還有河南的邱先生,他遇到過在同一家醫院不同院區要求重做檢查的情況。2023年8月,邱先生到鄭州某三甲醫院就診,做了穿刺檢查後,被診斷為惡性腫瘤,醫生建議轉到新院區接受治療。5天后,邱先生轉到了新院區,醫生要求他再做一次穿刺。



“醫院週五和週末不做穿刺,做完之後還要等4天才能出結果,相當於前後要多等一週的時間。”邱先生說。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婁宇先生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患者來說,醫檢互認在幫助患者省時省錢的同時,也能減少一些檢查帶來的痛苦。此外,還能節約醫保費用,減少醫保基金支出。

婁宇教授說:“按照醫保政策,參保人的檢查費用多由個人和醫保基金支付。其中,個人部分包括個人直接支付和醫保個人賬戶支付兩種途徑,醫保基金的費用主要來自於參保單位繳費和政府補貼。減少重複檢查,就意味著降低參保人、醫保基金和政府的負擔。”


對醫院來說,醫檢互認的好處就是加快床位週轉,減少住不上醫院或者排隊等待住院的情況。



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的這些情況?有人說這不排除有些醫務人員為了躲避執業風險,可能作出防禦性的醫療行為,要求病患重新檢查。這或許與醫患關係緊張有關。


這件事兒也不能完全怪醫院,現在醫檢互認仍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一方面,什麼叫重複檢查,由誰來認定,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另一方面,有的重複檢查可能涉及多個醫療機構以及醫生的處方自主權,認定起來困難重重。


所以其具體情況說起來就比較複雜,那這件事到底該怎麼辦?


有專家認為,理想的醫檢互認模式應該是建立醫共體,統籌地區或臨近的多家醫療機構組建醫療服務共同體。共同體內部採用相同的診療方案和互認機制,在增強醫療服務能力的同時,可以提升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最佳化參保人的就醫體驗。



簡而言之,針對這些事上級有相應的要求,並在各個地方推行。但實際上,老百姓去看病的時候保不齊被要求做各種重複檢查,甚至同一家醫院不同病區要求你反覆檢查。


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多措並舉,需要有關方面把工作進一步落實。


此外,醫患之間相互信任也很重要,醫患相互信任,會漸漸消除掉醫生出於防禦性醫療的心理。醫生不用再擔心陷入糾紛,開出的防禦性檢查也會減少,這時候患者可以省錢、省心、省時間,醫生也能安心。


這件事乍一聽,你可能覺得是醫院故意難為患者,但後來你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癥結其實是醫患彼此不放心,這涉及醫患矛盾問題,而醫患矛盾問題又會扯出一一連串的事兒。



關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高明的見解,不妨給我們留言。



責任編輯|胡言 筆夫

部分圖片|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