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適不去醫院,總在網上找答案?你可能得了“網路疑病症”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郭詩穎
資訊科技飛躍發展,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當下,自己或家人出現不適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上網查。本來是為了解答疑惑,有些人卻因頻繁搜尋相關症狀和自我診斷,越陷越深,焦慮不已,陷入“網路疑病症”的狀態。近日,英國“研究發現”網站發文總結,當有以下五個表現時,就可能是“網路疑病症”:每天花1~3小時在網上檢視症狀資訊;擔心自己患有幾種不同疾病;每天檢查自身症狀3~4次甚至更多;越查越焦慮;實際上並沒有身體疾病。文章作者指出,如果認為自己可能患上了“網路疑病症”,請停止上網搜尋健康資訊。
對此,“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採訪了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他表示,“網路疑病症”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另一方面這也是心理層面亞健康的一種表現。
根據《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介紹,“網路疑病症(Cyberchondria)”的概念第一次出現於2001年英國《獨立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它描寫了人們痴迷於線上研究自己病症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宋崇升表示,其背後的心理原因比較個性化,大致可歸為以下三點。
一是思維方式較為簡單。不少人習慣用線性思維模式來考慮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將“不舒服”簡單歸因為“疾病”“重病”。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可能會使人產生比較極端的認識。
二是焦慮情緒。如果生活中存在一些壓力或心理衝突,沒有意識到或不願面對,人們在情感上就需要尋找一個載體,來宣洩焦慮的情緒。有些人會將這種焦慮轉移到對健康的關注上,多疑多思,進而產生一系列“網路疑病症”的表現。
三是疑病傾向較重。疑病傾向是每個人的本能,因為對健康保持關注才能敏銳地發現疾病跡象,進而早期干預,防止惡化。心理學專業測評量表中也有“疑病”維度。如果一個人該維度數值較為突出,生活中就更容易出現“網路疑病症”的狀態。
“需要明確,‘網路疑病症’不是病,只是一種較為緊張的心理狀態,無需過分擔心。”宋崇升說,大家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進行應對。
就醫檢查。醫學是一項專業的學科,當身體發出異常訊號後,應該找專科醫生來尋求答案,而不是自行檢索網路資訊。“如果真的因為軀體症狀感到心神不寧、情緒內耗,大家可以就診檢查,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絕大多數‘網路疑病症’會在得到檢查結果和醫生建議後緩解。”宋崇升說。
動態觀察。大部分疾病不是突如其來的,存在潛伏期、症狀明顯期和轉歸期等一系列進展過程,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宋崇升表示:“大部分人‘疑病’是因為身體產生了某種症狀。如果無需立即就醫,可以把這個事情稍微放一放,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觀察幾天或一兩週後的身體變化,有些‘症狀’說不定會自己消失。”
直面壓力。從心理調整上來看,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例如規律作息、積極運動,處理好人際關係和工作生活中的事務等,有助減少內心衝突,避免情緒過度轉移,進而減輕疑病傾向和對身體的過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