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癌症高發,都是雞肉惹的禍?提醒:真正要少吃的是這3種肉

我國癌症高發,都是雞肉惹的禍?提醒:真正要少吃的是這3種肉

中國人對雞肉的偏好可謂是歷史悠久。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級的雞肉食品消費大國,無論是生鮮品還是深加工之後的雞肉調理品都在中國有著可觀的銷量。

從2017年開始,我國消費者對於雞肉製品的需求明顯上升。

從2017年的1154.5萬噸已經增長到了2021年的1589.7萬噸,這400餘噸的差距充分反映了國內雞肉製品行業的發展前景趨勢。

雞肉口味極佳,細嫩的肉質往往讓人覺得鮮美可口。

但近日卻有一項研究表示,如果雞肉吃多了會誘發癌症,病變的可能會大幅度上升。

這個研究結果是真是假?雞肉又有哪些類別是不適宜經常食用的?下面就來看看關於雞肉的一些科普。

一、吃多了雞肉易患癌?

無論是四川的口水雞還是新疆的大盤雞,中國人對“吃雞”的偏愛那是有目共睹。

官方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全民雞肉消費量高達1452萬噸,比前一年的資料又有增長。同時,2023年中國雞肉的進口量也高達63萬噸。

這些資料足以說明了國民對於雞肉的偏愛,然而最近關於“多吃雞肉會致癌”的言論卻在各大平臺喧囂之上,這說法可信嗎?

事實上,這個說法的來源是一篇發表在《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道。

這本期刊是國際一流的公共衛生期刊之一,可讀性很強,在國際學術界都有著一定影響力,這也難怪會有人拿這項研究來說事。

牛津大學的病理科研團隊在這本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其中包括了“雞肉”、“致癌風險”等關鍵詞。

研究中以以2006年到2014年47.5萬餘個英國中老年人作為樣本,進行了長達九年的跟蹤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食用雞肉與人體的“特定患癌風險期”有關,而在這個風險期內,人體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惡性黑色素瘤等癌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這種食用雞肉和多種癌症發病率產生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成為了謠言的“起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資料雖然嚴謹科學,但專案本身說明的問題邏輯是在某特徵群體中具有另一特徵的比例更高。

也就是說“雞肉”和“致癌”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這兩者中還有很多需要證明的其他因素存在。

而研究團隊自始至終都是把這項研究當做是一種觀察性研究,沒有說過含有“因果關係”的定論。

因此,網上流傳的“吃雞會致癌”是妥妥的誇大其詞,可能為了博人眼球的噱頭,愛吃雞肉的朋友完全不需要擔心。

二、少吃這三種肉

雞肉相較於其他肉類所富含的維生素A更多,可以緩解人們生活中的亞健康狀態,提高身體的免疫力,而且對於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與其關注“雞肉會致癌”這種噱頭言論,不如注意一下以下三種當季的熱賣肉對於身體的影響。

比起雞肉,這三種熱賣肉才是真正有可能誘發癌變的食物,需要加以注意。

1.散裝肉丸

在很多城市,冬天到到來就意味著打火鍋,而很多散裝售賣的丸子就是顧客在準備火鍋食材時的首選。

市場上的商販們通常都會按照口味不同分類,將丸子散裝售賣,這樣也方便消費者進行挑選。但其實這樣的散裝丸子確實暗藏風險的。

打包好出售的丸子如果實在密閉的環境下,包裝可以隔絕外部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

而這樣的散裝丸子不僅長時間裸露在空氣中,在菜市場等地還很可能會沾染上灰塵和雜物,很容易會出現“菌落超標”的現象。

這種情況下隨意打包的塑膠袋很可能就會成為細菌繁殖的培養皿,顧客食用之後很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或是其他的不適症狀,嚴重時更是會誘發癌症。

更不用說那些不良商家會將一些過期的丸子摻和在正常丸子裡售賣,這個是會影響散裝丸子的健康程度。

2.滷味食品

市面上的滷味食品通常會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或是延長保質期而使用很多食鹽。

這種食鹽成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氧化為亞硝酸鹽物質。

而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在十幾年前就將亞硝酸鹽物質列為公認的致癌物質之一。

亞硝酸鹽作為一種很常見的食品新增劑,在食品配料表中很常見。少吃點當然沒什麼,但如果長期大量攝入,很可能會誘發癌症。

更不用說滷味的製作通常需要高溫蒸煮加工,這個過程中又會產生大批次的胺類物質。

胺類物質和硝酸鹽、亞硝酸鹽等物質發生反應,對身體的免疫功能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從而間接積累致癌物質,增加風險。

還有一種風險來自於“日落黃”。

日落黃是一種食品加工過程中常用的人工食用色素,性質穩定且價格很低,被很多商家拿來上色。

根據我國制定的《食品新增劑使用衛生標準》,日落黃食品新增劑的使用範圍只能在澱粉和穀物類甜品中。

也就是說,在肉製品加工時透過新增日落黃來提高色澤是違規的。

但在一些沒有食品安全許可的攤販眼裡,根本不管安全與否,為了肉類的“好賣相”頻繁使用日落黃。

如果長期食用這種肉類,對身體的肝腎功能都會造成影響,更是增加了癌症的病變可能性。

3.臘味食品

我國很多省市都在冬季有吃臘味的習慣,尤其是南方城市,對於臘味更加偏好。

臘味煲仔飯和臘肉炒豆等等經典菜餚都是很多人冬季必不可少的主菜。

包括臘肉、臘腸在內的很多臘味在加工的過程中都會經過醃製、煙燻、發酵等流程,這些流程會加入一定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雖然這些物質提高了辣味食品的色澤和口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保質期,但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很可能引發胃癌、肝癌等多種癌症。

所以在購買臘味食品時,不僅要注意食品質量和保質期,還要控制每天食用量最好在50g以內,不然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三、日常生活中肉類的科學攝入

肉類中富含蛋白質,而且其含有的賴氨酸和蛋氨酸如果和豆類、穀類食品大牌試用,對人體的蛋白質互補體系非常有利。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儘可能科學地攝入肉類?

首先是攝入量方面的建議,成人建議每天攝入魚蝦類肉50~100g,畜禽肉類50~70g。

這個數值以內的肉類攝入對人體能量的補充有著最佳作用。

其次就是食用禽畜肉類時需要注意“多禽少畜”、“多燉少炒”。

事實證明,很多腸癌患者都是食用畜肉比較多的人群,對於畜類肉吃很可能會引起痴呆或是腦萎縮。

而相比之下禽類肉所含脂肪的化學結構和橄欖油類似,保護心臟的同時還可以補充蛋白質,是不錯的選擇。

而“多燉少炒”主要是從烹飪角度來說的。

以豬肉為例,燉豬肉可以使肉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增加,同時大大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吃起來不僅安全放心,而且更加有利於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最後一點就是肉類的選擇。

健康食用肉類對於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礦物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選擇肉類時,我們要儘量選擇瘦肉,避免選擇加工肉。

加工肉製品通常會含有高脂肪和一定量的防腐劑,同時加工類的肉品還會產生一定量的亞硝胺,可能會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四、如何挑選新鮮的肉類?

上文中大概描述瞭如何科學的實用肉類。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挑選新鮮的肉類?

1.豬肉

市場上新鮮的優質豬肉一般質地是呈現堅實且富有彈性的。肉片上的脂肪分佈富有條理且較為均勻,淺紅色的肉片富有一定光澤。

如果用手觸控的時候會感受到粗糙,而且一眼看上去就發暗發灰,那麼這些肉多半是老豬肉或是瀕臨過期的豬肉並不適合我們的烹飪。

豬肉的前腿間適合做丸子,軟五花則適合做扣肉。

外脊適合切肉絲或肉片,裡脊則適用於做對肉質要求較嫩的菜餚。

多瞭解肉類部位適合製作的食物對菜餚的口感也是一種幫助。

2.牛肉

優質的牛肉顏色通常是鮮紅色,不僅肉質堅實同樣富有光澤。如果細細觀看肉質紋理,會發現肌纖維較細。

嫩牛肉和老牛肉的區別幾乎就是顏色淺一些的肉質更嫩,通常的老牛肉是呈現紫紅色的。

3.羊肉

肉質堅韌而細膩的通常是小羊肉,顏色泛淺紅。這種肉脂肪勻稱且顯純白或乳白色。

而老羊肉的顏色則偏深,肉的質地也粗糙乾癟,關節處骨質顯得非常堅硬。

在購買市場上常見的肉類時,應該多注意觀察外觀和色澤,必要時用手觸碰感受肉質的嫩滑和粗糙程度。

尤其是在按食品安全許可證存疑的商店一定要避免被坑,如果發現肉質不對,及時維權,且儘量選擇在大型商超等食品有保證的地方購買肉類。

結語

關於食物的噱頭言論有很多,上文中提到的多吃雞肉會致癌就是其中一種。

然而大家也無需過分憂慮,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膳食習慣,均勻的攝入各種肉製品和其他蔬菜、穀物,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在購買肉類時最好要小心謹慎。

畢竟如今市場上魚龍混雜,除非是有食品許可證且信譽高的大型商超,否則其他任何地方都可能會出現不合格的肉類,要仔細辨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