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養生智慧——吃最適合自己的

中國人的養生智慧——吃最適合自己的

中醫營養學是以天、地、人為參照體系的。

什麼是天?就是我們吃的、喝的這些食物要講究出產的時間、食用的時間和食用的量,這叫食飲有節。我們吃東西定要順應天時,也就是說要應季。如果想健康長壽的話那麼最好吃應季應地的東西。

以前我們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吃的那些東西反而是很健康的。因為當時我們沒有條件去吃不健康的東西,也沒有反季節的東西,都是到了什麼季節就吃什麼。

如果再講究一點兒,就要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去飲食。

自然界裡,每個植物都有它的“信”,就是什麼時候什麼花開,什麼時候什麼“秀”,什麼時候什麼“實”,什麼時候什麼落,這叫華、秀、實、落。比如說到了一定的時節石榴花就開了,或者是楊梅、櫻桃、桑葚、西瓜……熟了。

飲食應季的目的在於: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充飢;第二,要解饞;第三,要過癮(過癮其實就是調神、通神)。所以《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面提倡,只要我們的飲食、思想、行為跟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起伏規律去走、去共振,我們就能活得好好的。

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宗旨還體現在什麼方面呢?吃什麼不重要,是不是飢了,是不是餓了,是不是饞了,這幾點很重要。這些都是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這個問題上,有不少人會舉出各種科學的論據來證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沒有一個站出來問你“你早晨起來飢不飢”“你早晨起來餓不餓”,這與“強暴”人的胃有什麼區別呢?

“以人為本”是王道,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那是霸道。

順時而食,人就活得不累

中醫營養學認為,在飲食上,我們起碼要應四季,應該跟著四季的變化走。

春天要多吃嫩芽兒、綠葉的菜,少吃肉,因為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說,春天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違反它,人體生髮的陽氣就會被壓制。

什麼叫春生?春天是生髮的季節,應該多吃嫩芽綠葉鼓勵生髮之氣,少吃肉,少吃酸。我們立春那天吃的春餅裡,主要的食材是豆芽、綠葉菜,這就是順應了時節。這都是針對健康的人而言的,可以鼓勵他們的生髮之氣。

在過去,說極端一些,過年、過節是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唯一可以吃飽、吃好的時候。所以中國的節日大多沿襲著濃厚的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習俗,節日期間的飲食,基本都是黏膩、肥厚、難消化的。時過境遷,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可就不能再那麼吃了。

農曆八月十五一一中秋節的月餅,高糖、高油,我們現在吃了之後會感覺頂在胃裡,很難受。但如果是在以前,人們吃不到油,吃不到糖,吃不到白麵,他們吃起來就會感覺很香。

繼承傳統的目的是,讓我們活得更好一點兒,不是說為了繼承而繼承,而是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夏天太熱,人體容易出汗,流失鹽分,所以夏季的飲食要注意補充鹽分,口味要偏鹹一點兒。還有,夏天我們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血肉有情之品,這主要是因為夏天人的胃腸容易寒,所以一定要吃溫性的食物,同時還切忌吃大量冰鎮的東西。因為夏天人體所有的熱氣全在體表,不是嗎?夏天我們摸摸自個兒的肚子,常常是涼涼的。

到了身體容易燥的秋天,果實成熟了,我們就要吃點兒梨、蘋果這些水果,也可以喝點兒果汁,這樣可以滋陰潤燥。

很多人在春天喜歡喝果汁,其實春天是沒有應季的水果的,有也是帶著邪氣的。

冬天我們吃什麼呢?秋天吃果,冬天吃實——看松鼠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而且冬天我們要吃一些鬚根的東西,比如土豆、紅薯、蘿蔔等。其實,從秋天開始我們就應該曬點兒乾菜,比如過去人們常吃的葫蘆乾兒、豆角絲兒、茄子乾兒、蘑菇乾兒……到了冬天用來燉肉,特別香。這樣的食物和我們現在所吃的反季節食物,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為什麼冬天要吃這些東西?因為冬天是閉藏的。如果冬天吃綠葉菜,就會給身體一個錯誤的訊號一一春天來了。然後我們的身體就會提前發生一些相應的反應,但事實上還是風刀霜劍的嚴寒,這樣我們身體裡的神就會很痛苦:“到底該聽誰的?”神一痛苦,人就開始痛苦,身體也就會出現各種狀況。

其實,按照季節的規律去飲食,包含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一一順時而食。我們吃的不僅是物質,還有能量,那種生、長、收、藏的能量和氣息。

比如當我們吃一些根莖的植物,或者是須根的植物,我們的氣是往下沉潛的;而如果我們吃一些發芽的,或者是些開花的植物,我們的氣就會往上浮。

最關鍵的是這樣飲食能夠實現調神,能夠跟天地的節奏實現同步、共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活得很累。

要吃就吃常食,本地方圓百里出產的食物

前面講到了我們的飲食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應季而食,另外,《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裡談到,飲食還要講究應地而食。

所謂應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就是說,每個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點,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適應當地的環境。

怎麼適應?就是吃本地方圓百里出產的東西,這才是我們的“常食”。當然偶爾嚐嚐鮮、偷個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當地出產的食物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話,你的身體就容易出偏。

飲食的最終目的是“求和”,讓身心達到一種和的狀態。如果水土不服,身體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個人走鋼絲繩,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因此,走鋼絲繩的人需要時刻調整。

水土不服怎麼辦

所謂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東西,然後就會身體不舒服,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

那怎麼預防水土不服呢?去外地之後,在我們吃當地所有的東西之前,第一件事兒就是先要喝當地的水(也別喝礦泉水,除非你一直喝礦泉水),把水煮開了,泡一杯當地產的茶。這叫先“上堂問禮,人鄉隨俗”,也叫先試試那兒的水土,這樣的話可以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鬧病。

如果你已經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怎麼處理?一是要少吃東西,另外要趕緊調整自己的消和化的功能。

一般來講,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為什麼?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的溼氣比較大,而北方比較燥。

現代人的水土不服是:不去外地,吃遍駐京辦。今天陝西大廈,明天河南大廈,吃得很爽。如果身體健康,吃完會不舒服;如果身體不健康,吃完就沒反應,於是再接著吃,不知不覺中,病根便被埋下了。

同一種食物,出產季節不一樣,對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們常常以食物出產的季節來判斷它們的屬性。比如筍,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筍就是筍,但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冬筍和春筍是不一樣的。

冬筍、春筍都是筍,有什麼不一樣?

一個還在地下埋著,一個已經冒出來了,所以要想滋腎陰,冬筍燒豬肉是最佳的選擇。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做一頓筍燒肉,就可以既有竹,又有肉。

冬筍特別肥厚,味道偏苦,入腎,類似於生地一樣會滋補腎陰。

春筍是開始冒尖的那種,是入肝的,而且很多人吃了會過敏。為什麼過敏?其實它是把人體內在的很多陰寒、溼濁之氣透出來了。

有人吃三七粉過敏,說:“我感覺我所有的黏膜都在發癢。”我說:“你這定位很準。”三七入心和小腸,小腸是泌別清濁的。三七粉會慢慢把小腸裡的那些汙濁、陰寒的東西透出來,因此,人服用三七粉之後就會感覺癢,但透完之後,整個人就會感到很舒服。

任何食物都有營養,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適合每個人吃

中醫是根據植物或動物生長的環境來判斷它的屬性——陰、陽、寒、熱。具體怎麼判斷呢?

有的東西在某些地方能生長,而有的東西在同樣的地方卻不能生長。比如,蘑菇、苔蘚,它們長在什麼地方?陽光下嗎? 樹蔭下嗎?再比如很多人愛吃的地皮菜、張家口的口蘑,還有山西五臺山出產的一種特殊的蘑菇(臺蘑,味道特別香),根據這些蘑菇生長的地域環境,我們可以判斷它們的屬性應該是陰寒的,而且是帶有溼氣的。

這是一種普遍規律,但是,普遍規律之中也有例外。舉個例子,水產品都是寒涼的,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有一次我去大連,吃完鮑魚後就感覺渾身燥熱。為什麼?

水產品自身帶的能量或者西醫講的營養物質含量很高,如果我們吃的量少,身體陽氣又足,脾胃就能夠化掉它,它的能量就會被釋放出來,進而產生熱。

就像“深水炸彈”,爆炸之前它絕對是“陰寒的”,但到了水域中的一定深度,達到爆炸極限後就會爆炸,產生熱量。

上面那個例子所說的水的深度相當於人體化的能力,因此,人體化的能力不夠強的時候,是無法令水產品釋放出能量的。

再說回蘑菇,它的屬性是陰寒的,那它適合什麼人吃呢?如果有人陰血不足,經常出現虛火、燥熱、五心煩熱、眼乾、口乾、鼻子幹、陰道乾澀等症狀,我建議他們食用蘑菇。

另外,當我們吃一些熱性食材的時候,比如雞肉(我們都知道雞是睡得早起得也早的動物,陽性特別足),如果擔心熱性過大,就用蘑菇來燉雞,這樣就可以平衡雞肉的熱性了。

曾經,有人認為蘑菇中含有諸多營養物質,鼓勵大家吃蘑菇,但我個人認為不應該如此絕對地評判食物。

其實,如果從科學的角度看,任何食物都有營養,但卻不是任何食物都適合每個人吃。瞭解了中醫哲學之後,你就可以從食物是否對自身有利的角度,做出正確的判斷。一個陰寒內盛、體形較胖、陽氣本身就不足的人,你還能讓他多吃蘑菇嗎?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有覺的話,面對某些食物,他的身體就會本能地做出“我不能吃這個東西”的反應,他吃之前就會覺得那個東西不好吃,吃進去之後他就會吐,這就叫有覺。

但是現在很多人是意識壓制本能,一說某種東西營養價值高,就拼命地吃,但吃的結果是什麼?吃得一臉烏青、一臉黑斑。

風土人情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有天壤之別

我們吃東西不僅要看它生長在哪兒,而且還要看它喜歡什麼。比如我們到四川採藥,同一個地方,生長著兩種藥。上面是高大的厚朴樹,厚朴的葉子寬大,喜歡陽光,努力地往上長。而厚朴樹下面種的是黃連(四川的天氣,尤其在四川的山上,基本上出太陽的時候都是“蜀犬吠日”),在四川的那種天氣下,還在黃連上面拉一層黑網罩著,不讓它見陽光。由此可見,黃連是喜陰的,見了陽光它就長不好。

試想一下,同樣生長在一個地方,一個長著寬大的葉子去迎接陽光,另一個卻躲在陽光下面。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兩種藥材哪個屬陰,哪個屬陽了。

因此,厚朴的樹皮是性溫,瀉肺的,人中了寒毒之後,可用厚朴樹皮入藥;反之,如果人中了熱毒,就要用黃連,而且種完黃連的地方,好幾年都不能再種別的東西,因為黃連太陰了。

這就是風土人情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有天壤之別。


資料來源:《飲食滋味》徐文兵 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