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是身體在保護你,但有一類炎症很危險

“發炎”是身體在保護你,但有一類炎症很危險

幾乎人人都有過“發炎”的經歷,有人毫不在意,一拖再拖,還有人如臨大敵,發現苗頭就吃藥“鎮壓”。

其實,炎症是人體在受到外傷、感染等刺激後產生的“防禦”反應,可以說是一種保護機制。

英國伯明翰大學一位專注研究慢性炎症的學者更為直接地表示,“如果沒有炎症,人就無法活著。”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炎症是怎麼保護身體的,並教你科學抗炎。

受訪專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童強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田雨汀

本文編輯 | 高陽

發炎是身體在努力保護你

感冒時,人的體溫上升、喉嚨腫痛、渾身痠痛;被蚊子叮咬後,皮膚出現紅腫、瘙癢;運動時摔跤,扭傷或挫傷的部位紅腫發熱、一碰就痛……這些都是炎症的表現。

對人體來說,炎症本身並沒有害處,是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的反應。

人體好比一座牢固的城牆,受到外界攻擊後,有些牆磚出現了裂縫,還有的牆磚嵌入了炮彈。此時,免疫系統會迅速補好裂縫再層層加蓋,將城牆修得更加牢固。在這一過程中,人體會產生紅、腫、熱、痛等反應,統稱為“急性炎症”。

炎症是人體的超能力

病毒、損傷、自身免疫紊亂均可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炎症。感冒發燒、趾甲發炎等屬於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造成的急性炎症,在免疫系統正常時,很快就能恢復健康。

這些炎症還能被看作一種警報訊號,表明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發炎是人體“超能力”之一,幫助隔離損傷、清除病原、修復受損、加速癒合。

慢性炎症很危險

急性炎症如同“一場大火”,遲遲無法找出原因並將其及時撲滅,身體就會長期處於一種“著火”狀態,免疫系統會因此失衡,可演變成慢性炎症。

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體內持續發生的慢性炎症,讓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像炮彈一樣不分敵我地攻擊自身組織和細胞。

炎症好壞也要看型別

炎症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輕微的炎症反應,說明免疫系統正在積極修補,但慢性炎症可能預示著棘手問題。

炎症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僅有多種型別,除了免疫系統外,全身各部位細胞也都會參與炎症過程。

按累及器官分類

在病變器官後加個“炎”字,往往能反映身體哪裡有炎症,如肺炎、肝炎、胃腸炎。臨床上還會將具體受累部位或致病因子等突出表示,如病毒性心肌炎、真菌性肺炎、非酒精性肝炎等。

按持續時間分類

急性炎症起病急、時間短,可能幾天、十幾天就能恢復,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慢性炎症則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多是增生病變為主。

急性、普通炎症是暫時的、可逆的,能保護機體,但慢性炎症相對危險,容易對機體長期刺激、打亂免疫系統,導致組織損傷、心血管問題、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等。

按損傷原因分類

感染性炎症通常由外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治療時需要針對特定的病原對症清除。

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指無菌性炎症,包括:免疫性因素,如類風溼關節炎、血管炎等;物理性因素,如皮膚燒傷、凍傷等導致區域性充血、水腫等反應;化學性因素,如接觸強酸、強鹼等化學物質;過敏性因素,如頻繁接觸過敏原,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

抗炎,生活中做好3件事

抗炎其實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健康生活方式。炎症的誘發因素主要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前者機制複雜、難以改變,但後者可以預防和調節。

日常生活中做好3件事,能有效幫身體抗炎。

1 睡眠充足

睡眠對免疫系統的恢復十分重要,儘量晚上11點前睡覺,睡夠7~8小時,午休半小時左右。

睡前3~4小時停止進食和劇烈運動,睡前1小時不要再刷手機、看電視,應讓大腦儘快從螢幕光線的刺激中恢復。

2 膳食合理

多攝入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如藜麥、糙米、蕎麥等全穀物;深海魚貝類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西藍花、菜花、甘藍、芥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莓果類水果也不錯。

少吃高糖、高油、高脂食物,減少紅肉、加工肉、動物內臟、精製穀物攝入。

3 適度運動

研究發現,長期久坐、身體活動少、體脂率較高的人群,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相對更高帶來免疫系統混亂。

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慢跑、健走、騎行等有氧運動,有助降低促炎因子。

濫用抗生素、消炎藥,不僅可能導致耐藥性增加,還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抗炎藥或抗生素之前,應確保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症,否則無效。實際上,細菌感染只佔炎症種類的很小一部分,許多炎症是由病毒、真菌和免疫反應引起的,這類炎症用抗生素無效,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遇到輕度、急性炎症不必過分擔心,通常都是可逆的保護性反應,控制體溫和區域性症狀,對症治療即可。

倘若炎症持續超過1~2周,甚至遷延不愈,則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由臨床醫生確定炎症病因,遵醫囑治療。▲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