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里有息肉,上廁所時會有3個表現,別等到中晚期了才發現

腸道里有息肉,上廁所時會有3個表現,別等到中晚期了才發現

資料來源:

肖玉洪.腸道息肉的隱憂:從無端病變到腸癌的禍根[J].家庭醫學(下半月),2023,(12):50-51.

程珊,葉然,曹婧等.基於深度遷移學習的腸道息肉癌變風險評估[J].高技術通訊,2023,33(06):620-629.

田曉彤,卜淑蕊.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特徵研究[J].臨床內科雜誌,2022,39(02):91-94.

在我國,腸癌是高發的癌症,排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早期發現治癒率能達到90%,如果到中晚期治癒率僅為10%—30%。且經過手術化療放療的痛苦後還要面臨極高的復發機率,所以早期發現至關重要!早期症狀隱匿輕微但並不是完全無跡可尋,觀察自己上廁所時是否有這三個症狀,如果有請引起高度警惕。


李柳青是一名傳媒公司從業人員,2019年7月,她因為工作原因來到成都出差。在成都她品嚐了很多川渝美食,這種美食的共同點之一就是辣。待了一個星期回家後,李柳青發現自己出現了便血的情況。同行的同事也反映吃辣導致痔瘡復發便血,李柳青理理所應當的把自己便血歸結於痔瘡。

為此她還難過了好一陣,自己一個花季少女長痔瘡,說出去別人都覺得好笑。因為害羞李柳青沒有去醫院而是自己買了兩支痔瘡膏,搽藥一段時間後。便血的情況減輕了,李柳青便也沒再把這個小插曲放在心上。2020年9月,便血再一次出現,李柳青來到醫院看醫生。醫生要她做一個腸鏡,但由於無痛腸鏡預約排到了一個月後,檢查不了了之。


10月份公司體檢,李柳青做了“癌篩五項”的檢測,體檢結果顯示李柳青的腫瘤標誌物檢查所有指標全部正常。這個檢查讓她心裡最後一絲擔憂煙消雲散,只要不是癌症一切都好說。然而這份看似健康的體檢報告下卻藏著驚濤駭浪,之後李柳青在短短兩個月內體重暴瘦十斤,她才意識到不對勁來到醫院檢查。

做完腸鏡醫生的表情便不太好,告訴李柳青距離肛門7-8cm處有5-6cm的腸息肉隆起。李柳青聽完倒沒多震驚,她自己大學時期就有胃息肉。這麼多年隔兩年檢查一次,一直相安無事。息肉就是一個肉疙瘩,哪天看不順眼了割了就行。醫生卻很嚴肅的告訴她,她的腸息肉有90%的可能性是惡性腫瘤,要她去做一個病理檢測和CT。


聽到惡性腫瘤,李柳青的身子踉蹌了一下。只能祈禱結果是良性息肉瘤,但現實再次給她潑了冷水。結果顯示直腸癌侵犯漿膜層伴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大,病理結果為中分化腺癌。李柳青徹底癱軟在地,明明自己兩個月前的體檢報告還一切正常,為何癌症會突然找上門?醫生告訴李柳青,腫瘤標誌物這個風向標並不是百分之百靈敏,臨床上很多病人腫瘤已經轉移到全身各處,但癌胚抗原指標依舊正常,她們都屬於是對腫瘤標誌物檢測不靈敏人群。

並且胃腸這種空腔臟器,只有做腸胃鏡才是最好的檢查手段。真假美猴王在鏡下一看便知,並且李柳青的腸癌不是突然出現的,早就有跡可循,是她的粗心大意才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腸息肉絕大多數是腺瘤性息肉,雖然並非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但有研究顯示,有70%-80%的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逐漸演變而來,其演變過程是具有階段性和特異性的。


從正常的腸內黏膜發展為癌症,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時間。一般來說,需要大約3至5年的時間,才能開始逐漸形成小小的息肉。這些息肉通常不易被察覺,因為它們在生長初期並不具有明顯症狀。而經過大約10至20年的時間,它們才可能逐漸長成直徑約1釐米左右的腸息肉。這段過程給了患者充足的時間來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並進行定期的腸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這些潛在的病變。

李柳青聽完事情的前因後果想起自己在2019年的第一次便血,頓時後悔不已。腸息肉早有提示,並且給了她足夠的時間處理。是她自己的不重視才導致悲劇的發生,但很多腸癌病人也反映早期並無便血,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後來在醫生的提醒下他們才意識到上廁所時忽略的這三點細節,這三個表現往往與早期腸癌有關。每天排便後多花一秒仔細觀察,悲劇就能止步於萌芽!


第一是排便習慣的改變

由於個人飲食結構和排便習慣差異,有些人一天上兩次大便,有些人兩天上一次大便。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只要是長期保持自己的排便節奏就不必恐慌。不要擅自用排洩藥或者止瀉藥。假如從一天排便一次在沒有任何感染食物中毒的情況下出現一天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就要打起警惕,很有可能是腸粘膜在提示你。

又或者原本不存在便秘的病人在正常飲食的條件下持續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的情況也要懷疑是腸道出現了佔位性病變。


第二是排便形狀,顏色改變

比如糞便突然變細,這個有可能是早期腸癌的訊號。因為腸腔發生腫塊時腸腔會變小,導致糞便排出受阻,糞便就會變細。或者有少量便血,腸癌便血與痔瘡便血有很大不同,腸癌便血往往發生在排便後,痔瘡便血往往在排便前。

第三是消化道症狀

比如腹脹不適,消化不良。甚至會發生腸梗阻,導致腹部持續性劇痛,排氣受阻的急性症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疲勞和情緒波動等。這些症狀可能由於腫瘤的生長壓迫腸道或腫瘤釋放的化學物質引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並非特異性地由腸癌引起,其他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等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症狀。因此,如果有持續的排便習慣改變或其他腸道不適症狀,應該及時就醫進行診斷。醫生可能會進行一系列檢查,如直腸指檢、糞便檢查和內鏡檢查等,以確定是否存在腸癌或其他腸道疾病。


腸息肉具有顯著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族血親中有腸息肉或腸癌患者,那麼個體屬於高危人群,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另外,行膽囊切除術後的患者也是腸息肉的高危人群。這背後的原因在於,膽囊切除後,膽汁酸不經膽囊作用直接進入腸道,這會刺激腸道,並對大腸菌群產生巨大影響,導致菌群紊亂。臨床資料顯示,膽囊切除後10至15年內,腸癌的發病率會逐漸升高。這一時間段,是篩查腸癌的關鍵時期。一旦發現腸息肉,應立即進行一次性切除。


在進行腸息肉切除術後,醫生會根據腸息肉的部位、性質、病理改變,為患者制定具體的複查時間。檢查是否已將腸息肉完全切除,如有遺漏,則需進行再次手術。通常,只有在確認所有腸息肉均已切除且在隨訪過程中無異常情況後,才恢復到正常的腸鏡隨訪時間,即患者可每5至10年複查一次。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定期的醫學檢查對於預防腸癌至關重要,無論年齡大小,都應積極參與。如有任何消化道不適,應及時就醫,進行更深入的檢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