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 | 腳跟疼!足底筋膜炎解剖、病因、診斷、治療全掌握!
足底蹠腱膜炎(Plantar fasciitis):又稱足跟疼痛綜合徵,它是引起足跟痛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關功能解剖
1蹠腱膜
是一種廣泛的,多層次的纖維腱膜。足跟墊蹠側皮下是纖維脂肪組織,而筋膜表面覆蓋有肌肉和神經血管結構。
蹠腱膜起自跟骨結節的前內側面,腱膜纖維向遠端擴充套件至5個蹠趾關節下形成束帶,止於近節趾骨基底的纖維組織。
強韌的隔膜將蹠腱膜分成內側、中心和外側部分,並將足底固有肌群分成三個不同間室。三束腱膜向遠端延伸增寬,並在蹠趾關節水平分成5條足趾束。
每條足趾束再分成2束,走行於屈肌腱的兩側並止於近節趾骨基底部骨膜。腱膜的纖維也摻雜到皮膚、蹠橫韌帶以及屈肌腱鞘之中。
蹠腱膜的作用:①保護足底組織。②提供足底某些內在肌的附著點。③協助維持足弓。
2跟骨脂肪墊
跟骨脂肪墊對後足有重要的緩衝作用。Teitze在1921年首次描述其解剖結構為蜂巢狀的纖維彈性隔,其中充滿了脂肪顆粒。這種脂肪墊的封閉小腔結構為其吸收衝擊力提供了完善的機制。
跟骨結節周圍的纖維隔呈U形結構連線跟骨與皮膚。橫形及斜形的彈力纖維分隔脂肪形成間隔以增加纖維隔的強度。
3蹠腱膜的受力模型
蹠腱膜相對缺乏彈性 。在步態週期站立相中,當足趾背伸時,沿著蹠腱膜的張力增加,拉力傳導至其跟骨起點,這種負荷傳遞使足縱弓抬高,被稱作“捲揚機”效應。
此外,腓腸肌-比目魚肌複合體同時牽拉並在前足集中額外的體重,而身體向下方的加速度會使地面的反作“捲揚機”效應下的重複運動,用力增加20%。
病因
蹠腱膜炎的發生可能有以下原因:(1)步行時,蹠趾關節背伸,牽拉蹠腱膜,從而牽拉跟骨結節。隨年齡增大、身體的肥胖,足部肌肉、韌帶力量減弱,蹠腱膜牽拉跟骨結節的力量增大,長期、反覆牽拉使蹠腱膜發生退變,引起疼痛。(2)蹠腱膜跟骨止點處的骨膜炎和跟骨內側結節的微型疲勞骨折。(3)穿軟底鞋和過度運動也可能是蹠腱膜炎的原因之一。(4)此外,其他一些情況如脛骨內翻、跟腱攣縮、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韌帶發生退變後足弓的改變等,都將使蹠腱膜承受更大的應力,長期慢性的牽拉可使區域性腱膜發生退變引發蹠腱膜炎。
臨床表現
1. 大部分足跟痛患者年齡為40~70歲,且通常正常足弓單側發病。肥胖是易患因素之一,當患者體重過重時,症狀更難控制。
2.蹠腱膜炎的疼痛往往出現在睡醒後或者在長時間休息後負重的最初幾步。疼痛可能在繼續活動後減輕甚至完全緩解,但再持續長時間活動後又可出現或加重症狀,個別患者症狀可持續一整天直至晚上休息後才減輕。
3.足跟的內側足底處的疼痛和侷限性壓痛(最常見的體徵)。
激惹試驗重現足跟痛:檢查者用一隻手使患者足趾背屈從而繃緊足底筋膜,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或食指沿筋膜從足跟向足前段觸診。
4.疼痛程度變化很大。輕度疼痛時可能會以感覺僵硬為主,如果損傷加重,疼痛會加劇,甚至出現“搏動性疼痛”以及“刀刺樣”痛。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多無陽性所見,部分患者可見跟骨結節蹠側有骨刺。
2.區域性行B超及MRI檢查可見蹠腱膜增厚、水腫。MRI可清楚地顯示軟組織與骨性結構,可以有助於不典型足跟痛或頑固性足跟痛的診斷。
正常足底筋膜MR
足底筋膜炎MR
治療
1.保守治療
一般保守治療對90%以上患者治療有效,但由於治療時,不能確定何種方法有確定的效果,常常需要幾種方法綜合使用:
(1)穿用軟而厚底的鞋子
如旅遊鞋,避免穿硬底鞋子。可自制並穿用在患者的鞋墊上將跟蹠側壓痛點處的鞋墊切成空洞樣或特製的足跟墊,以減少跟部受到撞擊性衝擊的活動。肥胖患者減輕體重。
(2)跟腱、蹠腱膜牽拉鍛鍊
蹠腱膜的適度牽拉有助於炎症消退。臨床研究發現,每天反覆的跟腱、蹠腱膜牽拉鍛鍊使83%的患者解除了疼痛;故這一方法成為減輕蹠腱膜炎患者疼痛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蹠腱膜牽拉鍛鍊方法:
①患者坐位,屈膝,將患側足跟置於床面上,踝關節背伸,用手將5個足趾向背側推壓,維持30秒,反覆5次;
②足跟抬起,臀部坐於足跟上,維持30秒,反覆5次;③患者坐位,患側足跟抬起,使蹠趾關節儘量背伸,用手向下推擠小腿後部,進一步增加蹠腱膜牽拉力量,維持30秒,反覆5次;④將患側足前部低於牆面,並用力蹠屈踝關節,維持30秒,反覆5次。
跟腱牽拉鍛鍊方法:
①比目魚肌牽拉鍛鍊,患者面向牆面站立,健足在前患足在後,緩慢彎曲膝關節到屈曲位置,維持30秒,反覆5次;
②腓腸肌牽拉鍛鍊,患者面向牆面站立,健足在前患足在後,保持患側下肢伸直,且患足不動,足跟不能抬起,上半身向前移動,使跟腱受到牽拉。維持30秒,反覆5次;
③跟腱牽拉鍛鍊,站於斜面板或臺階上,身體直立,使跟腱受到牽拉。
(3)藥物治療
對疼痛嚴重的患者可服用非甾類消炎止痛藥物。若以上藥物治療不能奏效,可區域性應用皮質激素注射治療;
一般每週注射一次,3~4次為一療程,理論依據是其能降解退變組織、減輕疼痛和引起恢復反應,風險包括蹠筋膜斷裂和足底脂肪萎縮。
(4)使用輔助器具
包括夜間夾板和足部矯形器。疼痛較重時,可用夜間支具固定踝關節5°-10°背伸以防止踝關節蹠屈,減少足底筋膜的攣縮,以減輕疼痛。
配合穿用定製足部矯形器能減少足部承重時足底筋膜的負重,有效支援內側足弓,從而減少對足底筋膜的壓力;研究顯示,兩者一起使用時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5)石膏固定
嚴重疼痛上述治療失敗的患者,可用短腿石膏固定足踝關節於中立位1月。石膏固定治療的效果主要來自在石膏固定期間強制性的休息。
(6)體外衝擊波療法(ESWT)
相關研究認為體外衝擊波療法對足底筋膜炎的有效率達到80%,體外衝擊波治療蹠腱膜炎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相關研究認為是震波可促進肌腱和骨交界部新生血管增殖,區域性血運增加,加快了區域性炎症的消退。
應注意ESWT的禁忌證包括任何型別的血友病,凝血障礙疾病,惡性腫瘤或者骨骺未閉。
體外衝擊波治療正在應用於足底筋膜
(7)PRP治療
相關文獻表示PRP對慢性頑固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比可的松注射液更有效和持久。
2.手術治療
(1)蹠腱膜切斷術:一些頑固疼痛的病例經過所有非手術治療後症狀仍持續存在,就應當考慮手術治療。美國AOFAS指出選擇手術治療之前至少應經過6個月到1年的保守治療。
眾多的研究發現手術的效果很好,超過95%的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由於術後的強制休息期也使手術治療獲得更好的療效。
由於蹠腱膜在維持足弓有著重要作用,完全蹠筋膜切斷鬆解會導致外側柱不穩和跟骰關節疼痛。研究證明∶完全切斷蹠腱膜可引起患者手術側步行無力,並較少25%的足弓穩定力量。所以術中應選擇部分切斷蹠腱膜,一般切斷35%-50%的蹠腱膜即可。
①開放部分蹠腱膜切除
內鏡下蹠腱膜鬆解術
(2)蹠腱膜微創切斷術:近年來,國外使用特製的工具對蹠腱膜炎實施微創切斷(MPF)。
在內踝下方,蹠側與內側皮膚交界處插入導針,引導放入微型切刀剪下內側1/2的蹠腱膜。切口1cm,創傷小、恢復快,受到患者歡迎。
當然,還有一些術式,就不一一介紹啦。
總之,足底筋膜炎大部分可以保守治療,只有少部分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