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生金我不用參苓白朮散,病情發生變化,用這兩個方劑或更合適

培土生金我不用參苓白朮散,病情發生變化,用這兩個方劑或更合適


培土生金是中醫重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它需要與中醫特有的五行學說結合起來理解,從“五行相生”角度入手分析、治療和調理。

在五行中,脾胃是中土,可滋潤化生萬物;肺是華蓋,相傅之官,五行屬金。土可生金。

培土生金的定義,說白了就是:用補益脾胃的方法補益和健旺肺氣。臨床上咳嗽痰多、痰液清稀、鬱病日久,而且引起食慾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爛,舌淡脈弱等肺虛的證候,本質是脾胃虛弱引起,要透過補益脾胃來調理肺氣虛衰。


培土生金,又可叫“補脾益肺”,體現了中醫系統調理、圍魏救趙、聲東擊西的治療思路,與現代醫學頭痛治頭、腳痛醫腳有本質區別。

培土生金的意義,適用於各個時節、各種人群,因為脾是後天之本,每個人都繞不開,一年四季都要調理;因脾胃弱引起的肺虛,帶來咳、痰、燥、虛等問題,就要培土生金;在治病邏輯上,“因”是脾胃虛弱,“果”是肺虛失宣,是先後關係。

在當前初春時節,很多人出現咳嗽、咯痰、納差等問題,一般的中醫用治肺的思路,剛開始效果明顯,但幾天後病情復發,甚至更嚴重,可能就是沒從“培土生金”入手調理。


培土生金,起源於春秋戰國的《管子》,理論提出於《黃帝內經》、《難經》,方藥首次出現與《金匱要略》,詳細論述“土生金”體系在《諸病源候論》和《備急千金要方》,“金元四大家”對培土生金大力繼承和創新,明清時期大量應用於臨床診治。

可以說,培土生金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中醫治療發展史。

那麼,培土生金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有沒有代表方劑?許多中醫馬上想到一個名方——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蓮子肉、薏仁、砂仁、桔梗、甘草10味藥組成。


參苓白朮散可健脾醒胃,補氣和胃,滲溼止瀉,而且能生津保肺,如果是脾虛夾溼、脾肺氣虛,就可以使用,其“培土生金”功效,現代中醫教學已寫入大量教材裡。

參苓白朮散的“點睛之筆”,是桔梗,功效有4條:

一是與砂仁共同理氣,助氣機升降,氣順就不喘了;

二是桔梗是強悍的肺藥,執行宣通肺氣,給溼氣去路,咳痰就消失了;

三是助肺氣打通堵點,布輸全身,氣機順暢;

四是起載具作用,拉著補肺的藥物上行,直接益肺,就能“培土生金”。

一句話:參苓白朮散是補虛藥、祛溼藥、調氣藥、除滯藥各司其職,作用強大,是培土生金“第一方”和“代表方”。


不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調理思路,與古人有很大不同,即使與三四十年前相比,用藥調理也千差萬別。如果用固化的思維方式去衡量變化的情形,治病就如同“刻舟求劍”,在培土生金上體現尤為明顯。

過去很長時間,人們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體力勞作偏多,飲食缺少油鹽、葷腥較少,用補益脾胃的方法治療肺臟虛損,見效很快。

到了現代,“培土”還要更多考慮調理,而不是單用補益之法,調理應包括溫中健脾、健脾醒胃、養脾陰健胃陽等等。


而且,培土生金之法適用範圍,現代人有三種主要證型:

1、甘平培土生金,適用於脾肺同虛,寒熱夾雜,補虛的同時,要調氣、化滯、除溼,用參苓白朮散就對症了。

2、甘涼培土生金,適用於肺胃陰虛,脾土和肺金都有虛熱之症,這個時候用參苓白朮散平補,就不合適了。

3、甘溫培土生金,適用於脾肺虛寒,症見氣虛痰多、血虛、自汗盜汗等,這個時候應選擇溫補,參苓白朮散是平補,明顯不對症。

那麼,甘涼情況下培土生金,用什麼方劑?應選用“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麥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粳米6味藥組成,它是針對胃陰不足,連累脾臟,中土虧虛,進而影響到肺金。

全方的“神來之筆”是半夏,半夏是治痰要藥,實際上它“降液”本事很厲害,助麥冬降脾胃、肺、中膈的津液,除掉虛火上炎問題。全方6味藥裡,溫藥有半夏、人參、大棗,甘涼培土。

還有,甘溫培土生金,用什麼方劑?應選用“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黃芪、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飴糖7味藥組成,實際是小建中湯加黃芪,助陽生和陰長,解身體諸多虛證。


黃芪建中湯是調理脾胃虛寒的,虛寒的根源是心陽不足,用桂枝溫補心火,振奮心陽,脾胃就有力氣了,後面的培土生金水到渠成。

過去人們飲食和生活習慣比較單一,社會生產關係簡單,脾胃虛弱之證,土不生金,用參苓白朮散見效快。但如今人們生活、飲食、工作等方式出現巨大變化,病因病機病症早已不是一個參苓白朮散能囊括齊全的了,單一的治法已不適應形勢。

中醫要穩中求變,靈活拓展,除了麥門冬湯、黃芪建中湯,還可酌情選用異功散、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沙參麥冬湯等。核心的思路,仍是中醫的辨證論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