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半月談丨這些損害聽力的習慣,你有嗎?

健康半月談丨這些損害聽力的習慣,你有嗎?

大河網訊 耳朵是聆聽世界的視窗。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耳朵?生活中要注意哪些損害聽力的行為?科技進步為聽力障礙患者帶來哪些幫助?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談》邀請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科主任醫師陳蓓、河南省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聽力語言康復科科長勞成蕾為網友科普愛耳知識,答疑解惑。

觀察丨孩子出現這些情況要注意檢查

據統計,我國現有聽力障礙患者2780萬人,河南每年新增聽障兒童2000多名,河南省0~14歲聽障兒童4萬多人,河南省現有註冊的聽力語言康復機構76家。每年河南省承擔3000多名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

孩子太小還不會說話,或表達不準確,家長往往很難發現他們聽力下降,那在生活中如何發現孩子聽力異常呢?陳蓓說,2個月大的寶寶可發出無意識的咿呀發音,隨著年齡的增長,7個月大的寶寶可發出單音節詞,比如爸爸、媽媽等,12個月時可模仿大人發出簡單的音節,2歲左右可以說簡單的句子,如果寶寶超過2歲仍不能說出簡單的詞彙,建議進行全面的聽力檢查。

此外,陳蓓提醒,如果出現對聲音反應差,發音不清楚,語調無抑揚變化,或者在日常環境下看電視要加大音量,上課不專心,斜視等也要檢查一下是否由於聽力下降引起的。

確診丨及時佩戴助聽器

孩子出生後檢查出聽力障礙怎麼辦?勞成蕾認為,對已確診患兒應儘早驗配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助聽器是應對嬰幼兒聽力障礙的重要工具,能使嬰幼兒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對於極重度聽力障礙的嬰幼兒,要評估使用助聽器3個月以上的聽覺言語康復效果,如果無效果則需要儘快為患兒植入人工耳蝸。

“如果孩子出現聽力障礙,並且影響正常的生活,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佩戴助聽器,改善聽力。”勞成蕾說,如果孩子聽力障礙情況很嚴重,佩戴助聽器效果不佳,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透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等方式進行手術治療,以這種方式改善孩子的聽力。

勞成蕾提醒,佩戴助聽器或者選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後,要到政府指定的康復機構,需要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只有進行了語言康復訓練,才能讓聽障兒童恢復語言功能。

“目前河南省殘疾兒童救助政策是0~6歲每人每年16000元,鄭州、洛陽、平頂山等地區已經將救助年齡提高到14週歲,救助費用提高到了1.7萬元—2萬元不等。”勞成蕾說。

提醒丨耳道能自潔不要頻繁掏耳朵

“我們的外耳道深達 2.5~3 釐米,而且不直,外耳道皮膚還有許多纖細的絨毛。游泳或洗澡、洗頭時耳內進水,水不容易出來,會誘發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聽力下降。特別對那些已經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還非常容易導致中耳炎。”陳蓓說。

出現這種情況,陳蓓建議,將頭偏向進水的一側耳朵,使進水的耳朵向下,同時牽拉耳廓,將外耳道拉直,跳躍幾次,利用重力將水倒出;用衛生紙或棉球,將其捻成火柴棒粗細,輕輕深入耳道,將水吸出;如果上述方法仍然無法排出,需要到醫院進行處理。

“我們的耳道有很強的自潔能力,不需要特殊地去清理它,過度清理會造成耳道損傷,可能產生耳道炎等耳道的感染,因此,我們要避免不必要地掏耳朵。”陳蓓提醒說,此外,聽力的影響主要跟噪聲接觸有關,當我們在環境嘈雜的地方,或者是長時間佩戴高響度耳機的時候,都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因此,要避免強聲長時間的刺激。(祝傳鵬/文 王雙飛/導播 剪輯 劉曉明/攝像 攝影 魏凱/主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