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10釐米深處有顆巨大動脈瘤!醫生這樣為小夥“拆彈”

大腦10釐米深處有顆巨大動脈瘤!醫生這樣為小夥“拆彈”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17日訊大腦中心、顱骨下10釐米處有顆直徑4.3釐米的巨大動脈瘤,猶如定時炸彈,壓迫到周圍神經,引發腦出血,年僅22歲的小夥面臨生死危機。前不久,中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團隊為他做了長達10個多小時的高難度複合手術“拆彈”。目前,小夥恢復理想,即將迎來新的人生。

驚險!22歲小夥腦藏巨大動脈瘤

患者小王(化姓)今年22歲。他三四年前就偶爾頭疼,沒多在意。

今年1月底,他突然持續頭暈、頭痛,被緊急送到中部戰區總醫院看急診。一做頭顱CT檢查,醫生連忙在醫生微信群裡“搖人”:小夥大腦深處有巨大動脈瘤,壓迫神經,引發出血,面臨生命危險。

神經外科專家緊急集結。主任醫師姚國傑、楊銘和副主任醫師黃河聯合研究小王的腦血管造影情況,他的動脈瘤最大直徑有4.3釐米,屬於較為少見的巨大動脈瘤,手術難度極大。

黃河副主任醫師介紹,小王的動脈瘤位於大腦深處,體積過於巨大,載瘤動脈相對細小,如果做介入手術,使用彈簧圈將動脈瘤栓塞起來,載瘤動脈難以保留,病人會出現腦梗死。如果做外科開顱手術,用器材將瘤體夾閉,又需要切開顱骨、切除部分腦組織,探入深達10釐米的大腦深處進行操作,術後很可能留下殘疾,甚至喪失自理能力。同時,小王腦水腫很明顯,操作空間十分狹小,進一步增加了手術的操作難度。

小王腦中的巨大動脈瘤。

顯微鏡下雕花,10小時手術“拆彈”

患者才22歲,大好人生剛剛開始。有沒有更最佳化的手術方案?為此,神經外科進行全科大討論,反覆評估手術風險,最終制定出複合手術方案:將外科手術與介入手術結合起來,爭取最小損傷。

經過術前準備,2月1日,一場驚心動魄的高難度手術開始。術中,專家團隊先施行去骨瓣減壓術,切掉部分頭骨,減輕顱內壓力,留出操作空間。

同時開展雙側大腦前動脈搭橋術,從小王頭部左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的自然間隙探入大腦近5釐米深處,將動脈瘤所在的血管與附近血管吻合,讓原有的血液流向“改道”。這些血管薄如蟬翼,直徑僅有1毫米,縫合猶如在顯微鏡下繡花,十分精細。

最後,再開展動脈瘤栓塞術,沿著血管匯入微導管,將彈簧圈送到病灶處,把動脈瘤和載瘤動脈一起填塞。今後,血液將從搭橋後的通道“繞道而行”,而帶有動脈瘤的血管將逐漸餓死、萎縮,不再造成威脅。

整臺手術結束,時間已經過去10個多小時。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專家團隊欣喜地發現,小王恢復得很順利,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

目前,小王出院在家休養。他已經預約好3月下旬回到醫院做顱骨修補手術。術後,他將開始新的人生。

小王術後恢復理想。

頭疼卻查不出原因?可做這項檢查

黃河副主任醫師介紹,他和同事每年治療約600例腦血管病變患者,但多數患者的動脈瘤直徑都在0.5釐米至1釐米之間,像小王這樣的巨大動脈瘤,一年僅有兩三例,如此年輕的患者非常少見。推斷他的發病原因,多與腦血管先天發育不良有關。

小王的管床醫生王翼提醒,在腦血管意外中,動脈瘤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位。動脈瘤堪稱“靜如止水,破如猛獸”,它一旦破裂,致死致殘率高,死亡率達到1/3。

他分析,動脈瘤破裂後,很容易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常表現為典型的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意識障礙、昏迷。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熬夜、低頭刷手機、生活節奏加快,頭疼成為現代人的常見毛病。如何排查是否有動脈瘤風險?醫生建議,如果頭疼卻查不出病因,可以考慮做頭顱CT或磁共振,幫助排查腦部病變。此外,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也可以定期到神經外科進行專業檢查,便於及時發現潛在的顱內動脈瘤。(長江日報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覃麗萍 谷一鳴 項婷)

【編輯:餘麗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