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病難發現明顯症狀,專家提醒警惕五種訊號
“擅自停藥僅10天,就發展到急性肝衰竭。雖然患者很幸運地透過肝移植手術獲得新生,但我們呼籲廣大肝炎患者,一定要遵循醫囑進行規範化治療。”在3月18日全國愛肝日之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捐獻與移植管理中心學科帶頭人劉超提醒病毒性肝炎患者,要遵醫囑服藥、健康飲食、定期隨訪檢查,規範控制肝炎發展,避免病情惡化。
同時,專家提醒,早期肝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當肝臟受損時,它會向身體釋放出訊號,有五大類症狀應引起特別注意。
擅自停藥導致肝衰竭
51歲的楊先生在19年前確診為慢性乙肝,多年來,楊先生一直規律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定期複查,生活美滿。但今年農曆新年後,自覺身體“已無大礙”的楊先生,擅自將已經服用10餘年的抗病毒藥物停用,隨後便出現了鞏膜黃染、尿黃、乏力、厭油等症狀,一到醫院就診才發現其肝功能嚴重惡化,已經達到肝衰竭的程度。
資料圖片
僅僅停藥10天就導致急性肝衰竭,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顯然超乎了楊先生的想象,全家都陷入了無助,在輾轉多家醫院後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一步就診。不幸中的萬幸,楊先生於近日順利接受了肝移植手術,目前病情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像楊先生這樣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在2019年全球約有3.16億人,82萬人死於HBV感染所致肝硬化、肝細胞癌或肝衰竭等相關疾病,在未經干預情況下死亡人數在2035年將達到114萬人。據乙型病毒性肝炎全人群管理專家共識(2023)顯示,2022年我國HBV感染者達7974萬人,HBV感染者的診斷率和治療率分別僅為24%和15%。
劉超指出,因不規律治療或複診而導致病情進展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在少數,不少慢性乙肝患者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自行停止用藥,誘發急性肝衰竭,最終需要透過肝移植才度過險境。
規範化治療很重要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凌雲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常見的肝臟感染性疾病,而慢性乙型肝炎則是由HBV感染引起。雖然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尚不能完全根治,但規範的治療對於控制疾病進展、減少(急性肝衰竭、肝癌、肝硬化等)併發症以及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廣成介紹,口服抗乙肝病毒藥物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最常見的治療方式。針對病情不同,醫生會開具不同的抗乙肝病毒藥物來抑制病毒複製,減輕肝臟的炎症和損傷。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使用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用法等,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嚴重者甚至會像楊先生一樣導致急性肝衰竭。
健康的飲食同樣是治療肝炎的重要環節。專家提醒,患者應保持均衡飲食,選擇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增加新鮮水果、蔬菜、全穀物和瘦肉的攝入;儘量避免飲酒和避免使用導致肝功能受損的藥物,有助於減輕肝臟負擔。
定期檢查與隨訪也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環節。專家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肝功能檢查、病毒學檢測、甲胎蛋白(AFP)檢測、肝臟B超等有助於瞭解病情發展和抗病毒治療的療效,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或療程。
這些“訊號”需警惕
作為人體內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臟雖然具有消化、分泌、解毒、免疫等功能,被譽為“人體工廠”,但因為缺少末梢神經的“預警”,早期肝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周振宇指出,當肝臟受損時,它會向身體釋放出訊號,當出現以下五大類症狀時,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吃東西沒有胃口,特別是油膩食物,嚴重時還會有噁心嘔吐症狀;
出現右上腹隱痛、腹脹、腹瀉等腹部不適;
出現身心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休息後疲勞沒有明顯緩解;
皮膚、眼睛、尿液等顏色變黃;
容易出現牙齦出血或流鼻血,且止血困難;面頰、頸部、前胸、背出現蜘蛛網狀血管瘤,按壓時消失,鬆手後又重新出現。
南方+記者 卞德龍
通訊員 黃睿 劉文琴 林栩琪
【作者】 卞德龍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