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風性善行而數變,疼痛是寒氣多所致,暑邪易傷津耗氣
風性善行而數變
小王向謝老師請教有關中醫風邪致病的病因病機。謝老師坐在書案前,手中捧著一本古籍,他微笑著望著小王,鼓勵地說:“很好,小王,你對中醫的熱情和努力讓我非常欣慰。風邪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它分為內風和外風兩種,你想知道的全部都在這本書中。”
小王連忙坐定,拿出筆和紙,準備記錄下謝老師的教導。
謝老師開始解釋:“風邪為病有內風、外風之分。外風多由自然界風邪侵襲人體而得病,內風多由肝臟功能失調而發生。”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來,他的目光緊緊地盯著謝老師的神態,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謝老師繼續講解:“風邪有著不同的性質和致病特點。首先,風為百病之長。凡寒、溼、燥、熱等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風寒、風熱、風溼、風燥、風溫等。其次,風為陽邪,其性開洩。風邪善動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於陽邪。風邪侵入人體後,常先傷害人體的上部(頭面)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洩,而現汗出、惡風等症狀。”
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屬陽的部位(頭面、咽喉、肌表等),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可見頭痛,咽癢咳嗽,面目浮腫等症狀。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的筆下像是奔湧的江河,不停地書寫著。
“風性善行而數變。”謝老師接著說道,“‘善行’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寒溼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痺證中,凡出現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的症狀,便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稱‘行痺’或‘風痺’)。‘數病’,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如風疹就有發無定處、皮膚搔癢,此起彼伏的特點。此外,風邪為先導的外感病,一般發病急驟,傳變較快,如內傷病的中風,往往出現卒然昏僕,不省人事等症狀。”
謝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小王彷彿置身其中,對中醫的奧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風性主動。”謝老師指著古籍上的一段文字說,“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凡臨床所見的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多屬風的病變。如外感溫熱所引起的熱極生風和內傷病中的肝陽化風等,都可出現上述症狀。”
寒性凝滯使氣血津液不暢
“老師,我想請教一下,中醫寒邪致病的病因病機。”小王又問道。
謝老師點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神情。“很好,你的學習態度一直非常好,我很欣賞。對於寒邪致病,我們首先要明白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它導致機體出現一系列機能減退的寒證,如惡寒、腹瀉等。同時,寒性凝滯,使得氣血津液運動不暢,出現不通、絀急、痛等症狀。”
小王專注地記錄著每一個細節,他覺得這些知識非常寶貴。
“寒性收引也是寒邪的特點之一。它會使氣機收斂,牽引作痛。例如寒邪侵襲肌表,導致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脈緊。還有寒客經絡關節,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謝老師詳細解釋道。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感覺自己的中醫知識在謝老師這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寒氣太盛還會導致心火受邪。感受寒邪,可能病及於心,產生寒熱、煩燥、肢厥、心痛,甚至水腫、喘咳、盜汗等症狀。”謝老師繼續解釋道。
“小王,寒性凝滯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導致的疼痛症狀。” 謝老師認真地解釋道,“寒邪侵襲人體,易使經脈氣血凝結,導致經脈阻滯,而疼痛就是其重要臨床表現之一。”
小王聽得入神,問道:“那麼,為什麼寒邪會導致疼痛呢?”
謝老師耐心地解釋道:“因為陽氣的溫煦推動,保證了人體氣血津液的暢通執行。一旦陰寒之邪侵犯,陽氣受損,失去了溫煦,就會導致經脈氣血執行不暢,甚至凝結阻滯不通,而疼痛就是因為這種阻滯而產生的。”
“所以,疼痛是寒邪致病的一個重要臨床表現。” 謝老師繼續說道,“疼痛的特點是得溫則減,遇寒則增劇,這也是寒性凝滯所致疼痛的一個特點。”
“那麼,寒性凝滯所導致的疼痛症狀有哪些呢?” 小王好奇地問道。
謝老師思索了一下,然後說道:“寒邪侵犯部位不同,所導致的疼痛症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寒客肌表經絡,就會導致頭身肢體關節疼痛;如果是寒客肝脈,可能會出現少腹或外陰部冷痛等症狀。”
小王聽後深有感觸,他覺得中醫對於疼痛的認識是如此深刻而細緻,每一種症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解釋和治療方法。
“總之,疼痛是寒氣多所致,因此,治療疼痛的關鍵在於驅寒祛邪。” 謝老師總結道,“只有將寒邪驅散,才能恢復陽氣的溫煦,從而使經脈氣血暢通,達到止痛的目的。”
暑邪易受到寒溼所遏制
小王又問:“謝老師,從小滿至小暑,氣候炎熱,暑溼交蒸,是暑氣主令的季節,暑邪獨見於這一時期,純屬外邪。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什麼呢?”
謝老師笑了笑,指著小王的筆記本說:“很好,小王,你的學習態度真是讓我欣慰。暑為陽邪,性質炎熱。夏季的火熱之氣所化,屬於陽邪。因此,暑邪致病時會出現高燒、煩渴、汗出、脈洪等症狀。”
小王點頭記下,並繼續問道:“那暑邪侵入人體後會有哪些表現呢?”
謝老師讚許地點點頭:“暑邪侵入人體,會導致腠理開而多汗,進而耗傷津液。病人可能出現口渴喜飲,心煩溺赤,尿量減少等症狀。如果大量汗出,氣隨津洩,還可能導致氣虛,出現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迅速記錄,接著問:“那暑邪還常常伴有其他的邪氣嗎?”
謝老師點頭解釋:“是的。夏季常多雨而潮溼,由於熱蒸溼動,所以暑邪常常伴有溼邪。這樣的情況下,病人除了發熱煩渴之外,還可能出現四肢倦怠,胸悶嘔惡,大便溏瀉等症狀。”
小王一邊聽著,一邊點頭表示明白,然後接著追問:“謝老師,我還聽說過‘陰暑’,這是什麼意思呢?”
謝老師對小王的學習態度讚賞有加:“很好,小王,陰暑確實也是暑邪的一種表現。如果乘涼飲冷過度,暑邪易受到寒溼所遏制。這時候,病人可能出現皮膚蒸熱、惡寒、頭重、無汗或腹痛、洩瀉等症狀,這就是‘陰暑’。”
“暑性升散,易擾心神,傷津耗氣。”謝老師的聲音清晰而平和,“‘升’,即升發、向上。暑為陽邪,其性升發,因此易上擾心神,甚至侵犯頭目,出現心胸煩悶不寧、頭昏、目眩、面赤等症狀。”
小王默默地聽著,心中感受到了這種病理變化的深刻內涵。
“‘散’,指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洩而多汗。”謝老師繼續道,“《素問·舉痛論》說:‘炅則氣洩。’汗出過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因此,臨床上除了出現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津液不足的症狀外,還常見氣短、乏力,甚至氣津耗傷太過,清竅失養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心中湧起一股對於暑熱侵襲所帶來疾病的深切關注,他明白了暑邪對人體的危害。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謝老師的聲音響起,“這是中醫經典所云。因此,我們在炎炎夏日,不僅要注意防暑降溫,更要警惕暑邪對身體的潛在傷害。”
增加:溼邪的病因病機
小王坐下後,認真地開啟自己的筆記本,對著謝老師說:“老師,我還想請教一下中醫溼邪致病的病因病機。”
謝老師點點頭,感嘆道:“好好,你的學習態度真是讓我欣慰。溼邪的病因病機對於中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暑至白露這個季節,溼氣最盛。”
他細心地向小王解釋道:“從大暑至白露,是陽熱漸降,雨溼最盛的季節,為溼氣主令。溼氣與脾臟系統有著密切聯絡,故又稱為太陰溼土當令的季節。溼氣源於水而生於土,四時皆可存在。”
“溼邪為病有外溼與內溼之分。外溼多由於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等外在溼邪侵襲人體所致。內溼多由脾失健運,水溼停聚而發生。如果傷於外溼,溼邪因脾不能健運,則溼從內生;而脾陽虛損,水溼不化,也易招致外邪侵襲。”謝老師深入淺出地解釋著。
小王專心致志地聽著,時不時地記錄下重要的內容。謝老師的講解清晰易懂,使他受益匪淺。
“溼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謝老師繼續說道:“首先,溼性重濁。溼邪為病多見頭身困重,四肢痠懶發沉。如溼邪外侵肌表,致清陽失宣,營衛不和,多見頭痛如裹,身體睏乏,四肢酸楚等症;溼邪留滯,致陽氣被溼邪阻遏,失其溫煦濡養之能,可見足附浮腫,肢體重滯,皮膚麻木,關節疼痛等症。溼邪致病可出現面垢眵多,大便溏瀉,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溼疹流水等。”
“其次,溼性粘膩停滯。溼邪往往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比如溼痺、溼疹、溼溫等。”
“最後,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邪類水,故為陰邪。溼邪侵入人體,留滯臟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出現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症;溼邪留滯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溼停聚,出現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症。”
小王認真地將謝老師的話記錄下來,然後謝過了他的解答。他知道這些知識對於他學習中醫非常重要,他決定要繼續努力學習,不辜負謝老師的辛勤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