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撕裂的肩袖“裝訂”上生物補片,恢復週期縮短一半

給撕裂的肩袖“裝訂”上生物補片,恢復週期縮短一半

我們的肩膀之所以能靈活旋轉、抬高、放低,和肩袖這一肌肉群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肩袖發生損傷,各種胳膊動作都會受到限制。在全民健身運動興起後,部分運動愛好者忽視了對肩袖的保護,再疊加人口老齡化因素,我國肩袖損傷的發病率正在不斷升高。不少患者進展到嚴重肩袖損傷、撕裂程度後,就需要透過手術幫助恢復肩膀的自如活動。

日前,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運動醫學專家鄭小飛教授團隊在華南率先使用生物補片修復肩袖撕裂。手術全程在關節鏡下完成,術中使用納入醫保的全新生物補片,不僅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誘導類肌腱組織的形成,還可創造有利於癒合的生物環境,增加肌腱厚度、減少疼痛,而且患者的康復週期也將減半。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運動醫學專家鄭小飛教授正在實施手術。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肩袖損傷人群患病率可達三成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何河北副主任醫師表示,肩袖的功能是上臂外展過程中使肱骨頭向關節盂方向拉近,維持肱骨頭與關節盂的正常支點關節。肩袖損傷是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肩袖損傷發病率在13%~32%,社會人群的發病率超過三成。其中,小於40歲的患者發病率約為4%,大於60歲的患者發病率高於26%,有報道70歲以上人群高達80%。

今年51歲的張女士就是一名肩袖損傷後因外傷撞擊導致肩袖損傷撕裂的患者。“她本就是一名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並落下肩膀疼痛毛病的患者,近期被電動車撞上右肩後,肩膀活動起來更加不順暢且疼痛。經系統檢查發現,已出現了肩袖撕裂,必須儘快手術修復。”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何河北。

何河北表示,創傷、血供不足和肩部慢性撞擊損傷是肩袖損傷最為常見的致病原因。其中青年群體的肩袖損傷主要來自創傷,而中老年群體則多因肩袖組織長期遭受肩峰下撞擊、磨損而發生退變引發的慢性撞擊損傷所致。“中老年市民朋友常常將肩袖損傷和肩周炎混淆,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治療方法也存在差別。對於持續保守治療六週以上無效的肩袖損傷患者而言,就需要找專業的運動醫學專科就診,透過外科手術等方式加以干預了。”

首次運用生物補片技術“修理”肩關節

25分鐘完成手術且康復加快

針對張女士發生的肩袖撕裂問題,醫院運動醫學團隊在完善檢查的基礎上很快制定了手術修復方案,並針對性的決定運用肩關節鏡下的生物補片技術。

“傳統肩袖撕裂手術往往使用的鉚釘、縫合線將撕裂的肌肉組進行縫合,患者術後疼痛問題較明顯,而且康復的週期比較長,整體的醫療體驗感較差。”何河北告訴南都記者,而採用最新的生物補片技術後,對於鏡下發現肩袖組織蛻變嚴重、質量差、磨損嚴重的老年群體和重體力勞動群體更為有利。

術中關節鏡下補片。

全新應用並納入到醫療保險保障範圍的生物補片。

本次手術由鄭小飛教授主刀完成,術中使用生物補片貼附在撕裂的肩袖表面,使用生物肌腱錨釘將邊緣與肩袖貼合固定,術中僅僅在患者肩部打下3個合計不超過2釐米的切口。“用一個類似‘訂書機’的專用器械將補片‘訂’到受損區域即可完成治療,患者第二天就出院了。”

資料顯示,該生物補片對於肩袖撕裂患者的遠期恢復效果更有幫助。康復期從傳統方式的六個月壓縮到了3個月,而整體的恢復效果能夠達到正常肩袖的90%。

“生物補片修復肩袖相對於傳統的錨釘修復,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誘導類似肌腱的組織形成,可創造有利於癒合的生物環境,增加肌腱厚度,可以降低疼痛評分、降低再撕裂率等諸多優勢。”鄭小飛教授表示本次手術是在華南地區率先使用生物補片修復肩袖撕裂的手術之一。

目前,這一生物補片已經納入了醫保目錄,臨床可及性也大大增強。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沈銳冰 通訊員 張燦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