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後期人格”火了:擁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會越過越好命

“大後期人格”火了:擁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會越過越好命


一眨眼,2024年已經過半了。

網上又開始出現了很多“上半年總結”及“下半年規劃”,我卻越看越焦慮。

因為我仔細回顧上半年之後發現,我年初立下的flag基本一個都沒完成。

上半年,我搬到了陌生的城市,換了一份新的工作,進入了完全陌生的的行業,熬夜加班是常事,卻沒有做出一丁點成績。

反觀我身邊的朋友和前同事們:有人結婚生子,幸福美滿;有人辭職,考上了研究生;有人做自由職業,有聲有色;有人跳槽後工資翻倍,成了高管……

我感覺所有人都在往前走,而我30多歲,人生好像突然被卡住了。

但最近我看到的一個詞——“大後期人格”,治癒了我的這些焦慮和內耗。

大後期人格,通常是指:有些人在人生早期階段默默無聞,沒有很大的成就,經常不被看見和認可,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過彷徨困惑、缺乏自信等種種挫折和磨難之後,TA們卻能展現出比別人更強大、更持久的能力和生命力。

這類人往往需要花費很漫長的時間來適應這個社會,5年、10年、20年乃至更久,可一旦覺醒之後,TA們會活得更加通透、生猛,能爆發出驚人的潛力,綻放自己的美麗人生。

我深入瞭解後發現:“大後期人格”簡直就是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下,最撫慰人心的一劑良藥。

那麼,“大後期人格”到底有怎樣的魅力?你有沒有可能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大後期人格”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潛力極強但不輕易爆發的“大後期人格”。

其實嚴格來說,“大後期人格”更接近我們通俗意義上的“大器晚成者”

作家裡奇·卡爾加德在採訪和研究了許多大器晚成者的人生軌跡後,在《大器晚成》一書中這樣寫道:

大器晚成者指比預期較晚發揮潛能的人,TA們具有自己或他人起初沒有看到的天賦,卻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大吃一驚。

TA們即便在人生前半段“碌碌無為”,也並不打算迎合父母或社會的期望選擇隨波逐流,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調,穩紮穩打,厚積薄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例如:

有人上了10年班後,決定繼續讀書深造,33歲開始考研,36歲才考上; 有人前幾十年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了很多彎路,50歲才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 有人20多歲因為生娃丟掉了畫畫的愛好,60歲開始重拾畫筆,70歲開了自己的畫展……

在裡奇·卡爾加德看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有在人生起步階段就發光發熱,並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每一個大器晚成者都是潛力股。

我想起了演員張頌文。

為了生計,16歲開始打工,做過工廠工人、裝過空調、當過酒店服務員、做過導遊......直到25歲才考上北京電影學院。

起步晚、天賦一般、普通話還不好……學表演期間,無數個劇組去學校挑人,同學們都陸陸續續被挑走了。只有他,一次都沒有被選中過。

而且他畢業就失業,3年見了幾百個劇組,卻沒有得到任何工作機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年收入甚至不到2萬元。

直到2020年,參演電視劇《隱祕的角落》後,他一夜爆紅,44歲的他才終於被這個世界“看見”。

再到2023年,憑藉《狂飆》裡的高啟強這個角色,他徹底火出圈。

出道20年,張頌文才迎來“春天”。

作家莫言在《晚熟的人》一書中寫道: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臺,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莫言本人就是如此。

他在57歲那年,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而這距離他開始寫作,已經過了整整31年。

可獲獎之後,他又沉寂了8年時間,許多人諷刺他“江郎才盡”。然而8年之後,他又帶著《晚熟的人》霸氣歸來。

如他所言:“別人怎麼對待你,並不會改變你的價值,只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所以就算有人把你捧上天,也不膨脹;就算有人把你踩在腳下,也不要以為自己是爛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

你儘管努力向前走,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可能你會說,道理我都懂,但還是很害怕自己大器晚成,甚至一輩子都一事無成。

大家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我也非常感同身受。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成名要趁早的時代,社會瀰漫著急於求成的焦慮,我們或多或少都被裹挾著往前走,一步都不能輸。

當今的網路環境,經常給大眾呈現各種年少成名、年輕有為的故事,儘管真假參半,卻在無形之中給我們製造了“社會比較”的焦慮:

“到30歲還不成功,你就沒希望了。”

“畢業五年,決定你的一生。”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世界拋棄你的時候,不會說再見。”

這種社會環境,要求年輕人必須及早獲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

於是,家長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雞娃,也雞自己。

孩子也總焦慮,如果自己沒有在規定的年齡取得相應的成績,就會成為失敗者,被時代拋棄,被身邊人取笑,甚至自我嫌棄。

讀書時擔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快畢業了擔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又擔心30歲做不到管理層、40歲做不到有車有房……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自覺地拿起一條無形的鞭子,拼命鞭打自己不斷向前跑,哪怕累到生病,身心俱疲,深陷焦慮、抑鬱的泥沼,也不敢停下來。

我也曾長期困於這種“成名要趁早”的思想牢籠裡,但現在已經走出來的我,想對你說:

年少成名的人很少,而我們每個人都還有大器晚成的機會。

《大器晚成》一書中,援引了權威的神經系統科學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在25歲以後才成熟。

比如,大腦中有一個負責管理決策、規劃和控制情緒等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

大腦中還有個傳遞神經訊號的髓鞘,決定了一個人融會貫通的能力,而髓鞘的主要生長期也是在20歲之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省總醫院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評估了近5萬名不同年齡的參與者的認知能力,發現:人的不同認知技能會在不同的年齡達到頂峰

  • 20歲左右,處理資訊的速度達到頂峰,做事效率特別高;

  • 25歲之前,短期記憶力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直到35歲左右開始下降;

  • 30歲時,人臉識別記憶能力最強,這時能記住的人的面孔最多;

  • 40-50歲時,情商最高,最會察言觀色,此時人們對他人情緒狀態的判斷最為準確,擅長交流溝通;

  • 而到了60-70歲,語言表達、總結知識、提煉中心思想的能力最強大。你會發現,老人家一般都很會講故事。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研究也顯示:40-64歲這一階段,是創業的高峰年齡,人們在這個階段擁有創造力和經驗優勢,也會普遍產生改善生活的渴望,想積極成就一番事業。

所以說,生理基礎就決定了人在成年中期和晚期時,隨著認知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達到巔峰,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人生使命,更有可能“大器晚成”。

裡奇·卡爾加德研究發現,相比起少年有成,大器晚成的“大後期人格”,具備珍貴的六大優勢:

1、好奇心:完成事業的渴望和自我驅動力

心理學家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認為,好奇是對資訊缺口(information gap)作出的一種反應。當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和那些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出來。

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心的人,也會更容易激發內在動機,發自內心熱愛、享受去做某件事。

“大器晚成”的張頌文在接受壹心理專訪時就提到,他能在演戲這條路上默默無聞地走二十年,靠的就是“熱愛”兩個字。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因此他總是習慣性地投入生活的深處,觀察普通人,觀察路邊一顆奇怪的樹,一幢破敗的樓,一片金黃的麥田……

這種對生活的好奇心和對自我實現的內在驅動力,成就瞭如今的演員張頌文。

2、同情心:讓你在未來獲得影響力與領導力

同情心,在心理學上又叫做“共情力(empathy)”指的是,我們察覺出他人的情緒,並可以感同身受的能力。

“大後期人格”在生活的起起落落和人情冷暖中,會發展出更強大的共情力,更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

可以想象,在職場上具備共情力的人,往往能及時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和情緒的變化,及時提供理解和幫助。因此更容易發展好職場人際關係,獲得上司的信任、下屬的忠心,更好地管理團隊。

3、韌性:讓你更好地與逆境相處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我們對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壓情景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一個人的心理韌性越強,就越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和生理機能,進而有效避免出現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

研究心理韌性的心理學家Doug Hensch認為,具有心理韌性不僅會讓你在遭遇逆境後能恢復原狀,還能讓你在過程中變得更強大。

正如尼采所言:任何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4、冷靜: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情感成熟的能力,即高度的、恰當的情緒控制及情緒表達能力。

情感不成熟的人,往往會極端地管理情緒,要麼壓抑,要麼爆發。

而情感成熟的人,能根據不同情境,及時、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遇到事情能為自己的行為與選擇負責,不會慌慌張張,內心世界更平和。

5、洞察力:擁有改變人生的寶貴想法

高敏感人群很容易成為大後期人格。

因為其具有極強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的天賦,由於自帶敏感、豐富的內在情緒和資訊深加工的本能,TA們對人和事的領悟更有深度,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產生豐富的創造力。

在苦難面前,當TA們把高敏感這一優勢發揮出來,就會變成一種巨大而溫柔的力量。

6、智慧:人到中年,看待事物更全面透徹

智慧的本質,就是更成熟、更高階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由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提出,指成年人對於理解自己所處世界的複雜度,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

踏入社會之後,我們要面對充滿不確定性和高度複雜的世界,在心智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踩很多坑,吃很多虧。

而到了一定年紀,看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之後,你的心智模式會不斷升級發展,慢慢擁有清晰而穩定的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同時也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變化,在複雜的世界裡更自洽地活著。

這個時代,一切都在追求“再快一點”。

但智慧的人會領悟到:大器,本就該晚成。

想起那首治癒了我很久的詩: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在那之前,我們可以把腳下的每一步路都踏踏實實地走好。

不強求自己必須要做什麼,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停止和世界內耗,允許一切發生。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等得起”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便我們付出很多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相應的回報,但這不代表努力是沒用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此刻你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焦慮,請記得給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按照自己的步伐,堅定地走下去。

你終會迎來自己綻放的花期。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生命在中年之後才剛剛開始。”

真正的智慧與才華,往往是在歲月的沉澱中綻放。如果你常常擔憂自己會碌碌無為,深陷焦慮的泥沼,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開始。

在這裡,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乾貨直播課,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厚積薄發;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群友,互相交流互助,調整認知模式,提升心理韌性;還可以免費領取【1V1心理職業規劃】,掌握新的職業技能,0基礎入行心理行業,發展成副業並提升收入,實現人生價值,養成“大後期人格”!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進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