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霜委員:應用AI技術幫助增加胎兒超聲波檢查準確性

馬立霜委員:應用AI技術幫助增加胎兒超聲波檢查準確性

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馬立霜。受訪者供圖

1月20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正式開幕。會議期間,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了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馬立霜。馬立霜告訴記者,她本次帶來的提案與科技護佑新生兒健康成長有關,因此她也在代表委員詢問諮詢活動上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經信局的有關領導進行了諮詢,並得到了滿意的回覆。

超聲波檢查胎兒應謹慎

馬立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她深知超聲檢查對胎兒的重要影響,“超聲檢查是從新出生嬰兒到老年各年齡段患者用於疾病輔助診斷的檢查手段,也是胎兒畸形疾病獲得最初和最終診斷最重要的檢查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胎兒的去留。”

在她看來,我國產前篩查診斷的畸形胎兒面臨嚴重的超聲軟指標檢測異常(檢測和評估不準確)和過度引產問題。

“產前超聲診斷的難度大、準確性低。胎兒不像嬰兒,其在子宮內羊水中體位變化無法固定,導致胎兒結構畸形診斷與評估難度大;各地區醫療發展不平衡,超聲檢測技術水平差異大;相關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有限,患兒家長對疾病救治的現狀不瞭解,大量在產前診斷為先天畸形疾病的胎兒被引產,使一些可以救治的胎兒引產率高,以及生後患兒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窒息死亡或延誤治療,如有66.9%的膈疝患兒因出生時窒息而死亡。”馬立霜說。

突破技術瓶頸 完善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學診斷

馬立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對胎兒的檢查極其適合使用人工智慧輔助超聲診斷,“目前已探索出提高以先天性膈疝為代表的結構畸形智慧輔助超聲精準診斷初步模式,建議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望使基層超聲診斷初級水平的醫生藉助該技術達到中高階水平,提高產前超聲檢查準確性、一致性,減少誤診率,對增加出生率和提振生育信心作用巨大,符合目前我國出生缺陷防治的強烈需求。”

馬立霜建議提前佈局,完善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學診斷的醫院收費系統和醫保報銷申請機制,推動這項創新技術在提升先天性膈疝等先天畸形疾病的早診斷,早干預,提升救治成功率,使其擁有正常兒童生活質量。

此外,她還建議,科學普及推廣生命至上的人文醫學理念,“胎兒期診斷出先天畸形並不可怕,及早診斷干預與治療,可以最大限度改善患兒預後,為這類患兒帶來生的希望,和與同齡人同等的健康生活能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白昊天

編輯 徐超

校對 盧茜 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