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補心”,上海專家創新技術一針封堵罕見動脈導管未閉

微創“補心”,上海專家創新技術一針封堵罕見動脈導管未閉

圖說:張家友和湯曄華在手術中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方先生怎麼也沒想到,以為是勞累所致的心悸胸悶,卻是動脈導管“漏洞”並動脈瘤作怪。這類疾病罕見,僅佔總體病例的1%,隨時可能危及生命。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在多學科配合下,透過介入治療,為方先生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經主動脈腔內超聲引導先天性心臟病封堵術。這一次手術的成功實施為罕見動脈導管未閉封堵開創了一種新的途徑。

禍不單行:確診先天性心臟病 還有一個“漏洞”

38歲的方先生來自廈門,平時身體一直很好。然而近年來,他經常感到心悸、胸悶,尤其在劇烈運動後症狀更為明顯,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輾轉多家醫院求醫未果,最後來到上海長征醫院就診。

經心臟彩超檢查後,方先生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禍不單行”的是,他的心臟還藏有一個“漏洞”——動脈導管未閉。心血管內科立即將他收入病房進行系統檢查和治療,經心臟CT三維重建等檢查,方先生的動脈導管屬於“雙動脈瘤型”,即動脈導管上有兩枚動脈瘤,情況十分兇險,隨時有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的風險。

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佔先天性心臟病總數的12%-15%。動脈導管原本系胎兒時期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出生後嬰兒即開始肺的自主呼吸,動脈導管24小時內自行閉合。如該通道持續不能閉合則形成動脈導管未閉。輕者可無明顯症狀,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常見的症狀有勞累後心悸、氣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生長發育遲緩。

因此,該疾病需早發現、早治療,中斷其血流就可使患者痊癒。但方先生症狀與其他病例不同,聽診沒有雜音,常規檢查根本無法發現,所以從小到大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

目前大多數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可用經心導管介入方法得到根治。由於方先生動脈瘤最粗直徑約8毫米,最細處約1.7毫米,吹彈可破的瘤體及狹長的導管蒂部、穿刺及建立軌道難度大,隨時都有破裂風險!

圖說:專家團隊進行病例討論

雙管齊下:心腔內超聲和血管造影引導同時進行

面對這一挑戰,心血管內科張家友教授協同神經外科梅其勇副教授反覆進行了術前討論,對手術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做了預案,制定了兩套手術方案,最終決定打上“雙保險”,採用心腔內超聲和血管造影經皮導管進入患者動脈血管。據介紹,該手術不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還能夠高度準確地封堵動脈導管,保護患者心臟功能。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神經外科、超聲診斷科、放射診斷科的全力配合下,方先生被推進了手術室。術中,心血管內科張家友教授和湯曄華副教授團隊分別從患者左側股動脈和右側股靜脈穿刺進入,在心腔內超聲和血管造影引導下,小心翼翼地建立了主動脈-肺動脈-動脈導管軌道,沿軌道將封堵器經降主動脈送至未閉合的動脈導管處,釋放、回撤、封堵……

經過一個多小時手術,兩枚動脈瘤和動脈導管的“漏洞”封堵成功!術後,經主動脈造影和心臟超聲檢查,未閉的動脈導管被封堵器固定良好,異常分流消除、主動脈無狹窄、心臟雜音消失,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我太幸運了,要不是醫生認真仔細,技術精湛,現在的自己都不知道會怎樣,沒想到心臟的大問題這麼快就解決了,手術後胸悶、心悸感覺就消失了。”方先生感慨道。為表達感激之情,方先生特地定製錦旗贈送給醫護團隊。

通訊員 王根華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