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方精油入中藥具有歷史可行性、理論可行性和實踐可行性
中藥最初以生藥入藥,以一藥治一病為主。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逐漸形成以中藥飲片為主體的臨床用藥形式。但飲片入藥前常需要打粉或煎煮,為彌補中藥飲片入藥前繁瑣的處理。
1993年進行中藥顆粒入藥的探討開始了,2001年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中藥配方顆粒”作為中藥重要的新的應用形式,基本涵蓋了中醫臨床常用中藥飲片品種。但中藥配方顆粒供患者沖服入藥,在外治方向發展欠缺,對有效脂溶性成分利用有限。
為彌補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對脂溶性成分利用侷限性的短板和中藥外用多為粗製劑、吸收少、療程長、劑量隨意的缺點,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將藥效確切的單方精油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複方精油成為中藥入藥的新形式。
/ pexels
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扶持下,中藥單方精油提取、分離、純化、精製工藝逐漸成熟,單方或複方精油的藥理藥效研究已逐步開展並初顯成效,且在臨床、藥妝、保健品和食品加工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
作為對中藥脂溶性有效成分的利用,配方精油入藥可作為中藥入藥的新形式,以外用為主、內服為輔,彌補口服給藥對脂溶性成分利用的欠缺,與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內服優勢互補。
中藥配方精油作為中藥入藥新形式的可行性與現實性簡略流程圖見圖1。
“精油”作為芳香中藥的特有標誌,早伴隨六千多年前的芳香療法應用於疾病的診療,在我國芳香藥物對疾病的治療可追溯至殷商時期。現今,中醫香療已形成香薰、吸入、塗法、敷法、擦法、浴法等一系列外治用藥方法。因此,配方精油是對中醫香療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將配方精油作為中藥入藥新形式具有一定的歷史沉澱性和實踐依據。
/ pexels
方劑是中醫臨床治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歷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蘊含獨特的配伍規律,並非中藥間簡單的疊加。一方面,可將臨床方劑和名老中醫醫案、驗方、民族藥、中成藥、經典方等中的配方為配方精油組方的來源,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選擇性將其中的脂溶性成分進行分別提取、配伍,最終服務於臨床。另一方面,在開創新的組方時,可依據中藥配伍理論進行不同精油成分配伍後進行藥理藥效的研究,最終開發成藥,應用於臨床。因此,將配方精油作為中藥入藥新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可行性,符合中醫藥現代化的趨勢和醫療保健行業的需求;
精油入藥離不開實驗室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研究, 在提取工藝相當成熟的今天, 中藥精油的實驗室研究也相當充分, 為配方精油成為中藥入藥新形式提供了實驗支撐。
2.1滿足臨床外治用藥需求
中藥外治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療疾病方法,在《山海經》《殷虛卜辭》《黃帝內經》和《五十二病方》等多種醫學典籍中均有記載,中藥在以外用形式入藥時,多為醇提、水提或者是藥材搗碎直接外敷等簡單的粗製劑,劑量較大且藥效發揮慢,難以滿足臨床用藥需求。另則,由於是簡單的粗提,並未對有效成分進行分離、精製和富集,導致外用治療疾病時用藥劑量的加大,且不利於參雜的水溶性成分藥效的發揮。因此,積極探索以外用為主的中藥入藥新形式十分必要。
/ pexels
精油脂溶性成分較水溶性成分易於穿透皮膚或黏膜屏障,縮短藥效發揮所需時間,降低用藥劑量。配方精油與配方顆粒類似,為獨立加工而成的中藥提取物,可依臨床需求隨症加減應用,而又區別於前者,以脂溶性成分為主,並以外用為主,內服為輔,與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互補,有利於實現“藥”盡其用。且中藥配方精油具有外用的獨特優勢,滿足中藥臨床外用需求,有利於推動中藥外治的發展,順應中藥創新性發展和系統性應用的潮流,具有發展的現實性。
2.2技術發展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各種提取裝置的升級和提取工藝的精細化使中藥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成為現實。但中藥市場以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口服入藥為主,介於外用劑型難開發、載體要求高、成分易流失的缺點,外用研究和臨床應用仍處於劣勢。而中藥配方精油幾乎不受劑型和載體的束縛,可自成一體,直接用於疾病的治療。
在中醫中藥亟需創新性發展的今天,中藥配方精油在中醫香療的歷史應用依據下,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在組分中藥取得成效的事實下,在現今儀器裝置、提取工藝、分離純化技術的支撐下,在藥理藥效研究的推動下,在臨床應用的確實有效的前提下,以配方的形式入藥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和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