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竟查出“生命中樞”長巨瘤!神外專家細心操作成功摘瘤

腳麻竟查出“生命中樞”長巨瘤!神外專家細心操作成功摘瘤

延髓,是大腦核心區腦幹的最重要部分,其內含有呼吸、心跳、意識覺醒、吞嚥等基本生命活動中樞,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神經結構,含有許多上下行走的神經傳導通路。也正是因為其重要且脆弱,包括延髓在內的整個腦幹區域在過去一直都被稱為手術禁區,延髓腫瘤安全切除可謂是“刀尖上行走”的高難神外手術,要做到完整剝離延髓腫瘤且不損傷腫瘤鄰近的神經功能結構,一方面極大考驗主刀醫生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對於手術團隊以及相關的手術裝置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日前,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周德祥團隊就成功為一名48歲女性實施了延髓巨大腫瘤切除手術。術後,患者各核心功能區保留完好,目前已康復出院。

在生命中樞上切除腫瘤

每一刀都事關患者生死

今年48歲的梁阿姨因近兩個月雙腳麻木,經過頭顱影像學檢查後發現:在其延髓至頸3髓內,竟有一個大小約7.2cm×1.8cm×1.8cm的巨大腫瘤。經介紹,梁阿姨來到廣東省人民醫院求醫。

延髓是呼吸和迴圈的中樞,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部位,常常被稱為生命中樞。延髓一旦受損,後果不堪設想。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德祥介紹,像梁阿姨這樣全延髓-上頸髓髓內巨大腫瘤非常罕見,而且腫瘤涉及延髓全長及頸1-3高頸段頸髓,可能影響生命中樞、血管中樞、覺醒功能、後組顱神經功能、肢體運動感覺等重要功能,手術難度及手術風險均極大,甚至可能出現術中心跳驟停、術後呼吸心跳停止、昏迷、球麻痺(吞嚥困難及飲水嗆咳)、高位截癱等嚴重併發症。但如果不做手術,任由腫瘤進展,肢體麻木的情況將進一步加重及範圍擴大,且逐漸出現肢體無力最終出現肢體癱瘓情況。此外,一旦腫瘤發展到影響正常呼吸、心跳的地步,極可能危及生命,而且隨著腫瘤進一步增大,手術難度及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加。

患者手術前後增強MR比較,提示腫瘤完整切除,原受壓神經組織已明顯回位。

由於梁阿姨術前只有腳麻的症狀,卻需要面臨著如此大的風險,對梁阿姨及家人都帶去了巨大的壓力。

周德祥團隊與梁阿姨及其家人進行了深入溝通,讓他們對病情、手術過程以及術後的恢復情況有充分了解。這不僅緩解了他們的緊張情緒,還使他們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堅定了接受手術的決心。

精準手術方案保神經功能

6小時精雕細琢成功“拆彈”

如何在除瘤的同時保護梁阿姨的神經功能是手術的難點之一。

由於延髓及頸髓作為大腦與軀體四肢連線的主要通道,有著上行及下傳的神經纖維束,一旦橫斷纖維束將會造成難以恢復的神經功能損傷,為了儘可能降低對纖維束的損傷,保證梁阿姨術後神經功能完好,團隊決定採取後正中切開延髓及頸髓的方法,切開時對延髓及頸髓表面橫跨中線的血管進行鬆解遊離,牽到一側再切開,減少血管損傷及影響供血。

幸運的是,經過評估,梁阿姨的腫瘤屬於室管膜瘤,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而且腫瘤與正常神經邊界相對清晰,有利於手術進行完全切除。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鄭建濤告訴南都記者,室管膜瘤相較於膠質瘤,其與正常神經組織之間會存在一層膠質增生帶,嚴格按介面分離可以更好地保護神經功能。但隨著腫瘤的增大及壓迫,該邊界可能存在粘連,因此術中在遇到腫瘤與正常組織粘連明顯時,可予以瘤內切除部分腫瘤減壓,使周圍正常神經組織受壓減輕後,再進一步分離邊界,這樣才可以有效保護正常神經組織。同時按膠質增生介面分離可以有效減少腫瘤殘留及術中出血。

此外,相較於頸髓,延髓有著更多的神經核團,同時延髓還是生命中樞所在的位置,周德祥指出“按照常規,手術是要把整個腫瘤暴露出來的。”但是考慮到梁阿姨的腫瘤處於特殊結構,為最大程度減少延髓切開長度,減少損傷,團隊最終決定採取由下往上分離的方式進行手術,並透過顯微鏡傾斜的角度,在最大限度減少延髓段切開的同時,達到暴露腫瘤上極的效果,更好地保護延髓的功能。這種方式也對術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周德祥表示:“手術技巧在這個手術中顯得非常重要,術者要溫柔、細膩、耐心地分離,不能急躁,並在保持腦幹及頸髓原位狀態下手術,可減少神經組織損傷。”

終於,經過6小時的努力,團隊最終成功完整切除腫瘤並保護好瘤周重要結構,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梁阿姨轉入ICU嚴密監控生命體徵、血氧及延髓功能。

術後生命體徵監測及腦幹-頸髓功能保護是守住手術勝利果實的關鍵,包括延遲拔除氣管插管、心電監測、甲強龍衝擊維持及每三天減半逐漸停藥、脫水等等。術後第三天,梁阿姨成功離線,能自己呼吸及進食,無吞嚥困難和飲水嗆咳,肢體活動自如,逐漸下地行走,其中一側術前足部麻木症狀已明顯好轉,沒有新增其他任何手術副損傷症狀。

術後患者無需氣管切開及留胃管,自己進食,無吞嚥困難,無飲水嗆咳,四肢活動好,能下地行走。

目前,梁阿姨已經成功出院,術後病理診斷為幕上室管膜瘤,由於腫瘤切除徹底,術後只需定期隨訪、複查即可。

這些小異常需要警醒

可能是顱內腫瘤前兆

據悉,顱內腫瘤病變一般比較隱匿,不會馬上出現危急症狀。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頭暈頭疼、肢體發麻、視力下降等小異常不以為意,所以當檢查發現顱內腫瘤時,腫瘤已經長得特別大了,這個時候再進行手術,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目前顱內腫瘤病因未完全探明,多是內外因素作用下導致基因突變引發,較為明確的外在危險因素是致癌物質與輻射,正常情況下,群眾只能透過定期檢查,做到早知道早治療。周德祥提醒,對於腦幹腫瘤,手術時機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腦幹腫瘤如果沒有較明顯症狀且病灶不大、位置較深,這時腫瘤周圍正常組織比較厚,也並不適合手術。“因為進行手術要切開正常腦幹組織,病灶小且深時進行手術會切開較厚的神經組織,反而容易導致患者術後出現併發狀。病灶小不宜手術,病灶過大手術風險高、併發症多,因此,對患者來說,及時做好病情評估是非常重要的。”

在就診方面,鄭建濤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出現突發異常症狀,如頭痛、說話不清楚、飲水嗆咳、肢體麻木,有存在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要及時到醫院急診就診;如果異常症狀緩慢出現,則應該儘早到正規醫院神經內外科就診,一旦發現佔位性病變,及時到神經外科進行干預處理。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沈銳冰

通訊員 張藍溪 張誠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