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時速,全力以赴 市六院援藏專家“另闢蹊徑”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
近日,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六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楊烽巧用冠脈支架+彈簧圈成功搶救了一例當地危重症患者。
因地制宜 巧用支架+彈簧圈封堵出血動脈
“患者意識模糊,合併慢性腎功能衰竭,生命體徵不平穩……”1月23日,一名34歲的藏族女性患者從外院轉入昌都市人民醫院,該院重症醫學科(ICU)接到患者後,迅速展開搶救工作。
經檢查發現,該患者股深動脈破裂形成假性動脈瘤,假性動脈瘤又發生破裂,大量血液滲入腹腔形成了腹膜後血腫,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情況危急,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昌都市人民醫院帶班領導院長朱宇熹與該院副院長澤塔多吉臨危不亂,迅速組織多學科進行會診。經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救治患者的關鍵在於輸血維持生命體徵,行透析治療的同時,止住股深動脈出血。
如何在臨時缺乏專用覆膜支架的情況下,止住患者的股深動脈出血?此時,有著多年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經驗的楊烽,根據患者的DSA造影結果提出,可以使用冠脈支架+彈簧圈對股深動脈出血處行介入手術封堵。
與患者家屬溝通並快速完善相關術前準備後,楊烽與手術團隊密切配合,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成功對出血動脈進行了封堵,患者轉危為安。
“如果使用專用的覆膜支架,整個手術會簡單很多,但現有的條件無法滿足手術需求。當時我和所有參與救治的同仁們就想著,能不能換一種方法,最終才確定了採取冠脈支架+彈簧圈的方式。”楊烽回憶道。
援藏團隊和昌都市人民醫院緊密配合,積極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才讓以前難以搶救成功的危重患者得到迅速及時的救治。
“輸血”也“造血” 讓先進醫療技術與人才“落地生根”
下鄉送醫、送藥、送技術,開展疑難病例討論、教學查房、手術指導,定期義診、助力學科發展、“師帶徒”……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在援藏期間,盡己所能,在治病救人的同時,還留下了帶不走的技術與醫療隊伍,為昌都市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了重慶力量。
其中,市六院的張銳和楊烽在支援昌都市人民醫院期間,秉承“不當過客當主人”的思想,把昌都市當作第二故鄉,全身心投入到昌都市的醫療衛生工作中。
張銳在擔任昌都市人民醫院裝置科副主任期間,大力推行醫學裝備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對該院現有醫學裝備管理制度進行梳理整合補充,制定了《醫學裝備管理實施辦法》和《醫用耗材管理實施辦法》,並開展全院培訓後實施。此外,他還組建成立了昌都市醫學裝備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榮獲昌都市衛生健康委授牌,此舉有效推動了昌都市醫學裝備質控管理工作。
楊烽在擔任昌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期間,全力推動該院神經外科的學科建設,幫助該院神經外科專業透過臨床重點專科評審。此外,他還指導完成了藏東首例“顯微鏡下大腦皮質致癇灶切除術”,有效彌補了藏東地區對於“癲癇”僅有藥物治療的空白。楊烽除指導病房醫療工作外,還多次下鄉巡診,為藏區患者送醫送藥,並指導昌都市基層醫院工作的開展。
目前,在楊烽的助力下,昌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已開展新技術新業務6項,其中4項為藏東地區首次開展。在“師帶徒”工作中,他還指導徒弟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論文發表於SCI期刊。
“我要珍惜援藏的這段時間,用心用情用力,將自己的所知所學毫無保留地留在這裡,盡己所能提高這裡的診療水平。”楊烽說。
(文/肖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