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老年人腹痛,需警惕“腸中風”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節假期,除了常見的急性胃炎、急性胃腸炎,包括缺血性腸病在內的病患都會增加。
另外,春節假期也是子女們難得和父母同住的一段時間,子女們可以就近觀察一下父母的身體情況,比如是否有腹痛的症狀。
腹痛俗稱“肚子疼”,是很多人最為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訊號,當腹痛不能自行緩解,特別是老年人出現腹痛、腹瀉伴有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時,需要警惕“腸中風”——缺血性腸病的可能,需及時急診就診,否則可能延誤治療時機,造成較為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年人群動脈硬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的患病率增加,使得老年缺血性腸病在臨床更為多見。因此,缺血性腸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
結腸缺血是缺血性腸病最常見的一種型別,常見於60歲以上老年人
大家都知道,腦缺血可以引起腦梗塞,就是我們俗稱的“中風”,心肌缺血可以引起心肌梗塞,腸道缺血也可以引起缺血性腸病。因此,缺血性腸病就是由各種原因誘發的結腸血流灌注不足,或者血液迴流障礙,導致腸壁缺血、缺氧,發生壞死的疾病。多為腸繫膜動靜脈,特別是腸繫膜上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嚴重者會出現腸道壞死、大出血甚至破裂、進而出現腹膜炎、休克,引起生命風險。大宗研究資料顯示,80歲以上結腸缺血的發病率高達107/萬人-年,女性多於男性,病死率4-12%。有些輕型病例可自行緩解而未就診,因此實際人群的發病率可能高於上述資料。目前我國90%以上的結腸缺血為60歲以上人群。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結腸缺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位居第2或第3位。
缺血性腸病的常見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
人體的腸道和其他臟器,如心、腦、肺等一樣,也必須靠血液來供應氧氣與養料,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和修復損害,這種供給能和生理活動要求相匹配。如果供應腸道的動脈,主要是腸繫膜上動脈與腸繫膜下動脈,出現血管管腔狹窄甚至堵塞時,就可以導致缺血性腸病的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血管狹窄的常見原因,而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死、房顫以及外傷骨折、長期臥床,都可發生栓子脫落,堵塞動脈血管。感染、腫瘤浸潤壓迫、某些血液病和高凝狀態、口服避孕藥等,都可造成靜脈迴流受阻,血流不暢通。缺血性腸病的誘因包括老年人在動脈硬化等基礎病上出現以下情況:①休克導致的血容量減少血壓降低灌注不足;②便秘、腸道痙攣導致的腸管內壓力升高;③某些藥物引起(洋地黃、合成青黴素、氯化鉀、利尿劑、抗精神病藥物、外源性激素、某些化療藥);④長距離的奔跑及長時間高溫作業導致血流再分配,胃腸道黏膜血流減少導致供血不足;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導致全身高凝狀態也可發生結腸缺血⑥腸鏡檢查過程中注氣過多致腸腔內壓力增加。
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症狀,取決於缺血發生的原因、範圍、嚴重程度,特別是發生的快慢等因素。根據病因可為急性腸繫膜缺血、慢性腸繫膜缺血和缺血性結腸炎三種類型。
急性腸繫膜缺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特點是腹痛劇烈,腸為急性痙攣性疼痛,但早期無明顯檢查異常,可伴有頻繁嘔吐和強烈便意,排鮮紅或暗紅色血便或血性腹瀉。
慢性腸繫膜缺血:典型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與進食有關的腹痛,疼痛部位不明確,陣發性加重,多數發病於餐後半小時內,蹲坐或臥坐腹痛可自行緩解。經常發作會導致少食、畏食、體重減輕。
缺血性結腸炎:典型症狀為腹痛,多位於左下腹,為突發性絞痛,輕重不一,進食後加重。腹痛時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出現便血、噁心、嘔吐、低熱等症狀。
早期識別診斷缺血性腸病的診斷尤其重要,及時治療改善疾病預後
如何早期識別確診缺血性腸病?當老年人出現以下情況需考慮缺血性腸病的可能性並及時急診就醫:①年齡60歲以上;②突然出現腹痛;③平素有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房顫等基礎病史;
就醫後哪些檢查可以幫助診斷:①急診血液化驗報告可提示感染,炎症指標升高,出血量較大時可有貧血表現;②影像學CT掃描檢查可顯示結腸缺血所致的腸壁損傷徵象,可明確腸缺血受累的部位和範圍;③條件允許時應儘早(<48小時)做結腸鏡檢查,鏡下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血管網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壞死,繼之黏膜脫落、潰瘍形成。結腸鏡檢查還可以排除其他疾病。④診斷缺血性腸病的金標準是腸繫膜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明確病變部位及範圍,為手術治療提供參考,也可以透過造影導管向動脈內灌注血管擴張劑使得堵塞的血管復通。
這一疾病如何治療呢?
一般治療:對於可逆型或輕中度結腸缺血的老年患者,可以採用包括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補充容量、應用血管擴張劑,及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等,且還要對原發病予以積極處理。目的在於儘快恢復腸道供血,避免腸道缺血性損傷,促進組織修復,防止併發症。
手術治療:對於中重度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患者,出現腸壞疽或孤立性右半結腸缺血以及全結腸缺血合併腹膜炎、結腸狹窄等病情嚴重者,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腸繫膜動脈血管重建術、壞死腸管切除術、靜脈取栓術及動脈栓子摘除術等。
介入治療:對於非閉塞性腸缺血,可經造影導管向動脈內灌注血管擴張劑,並對血管痙攣狀況予以動態觀察。若注藥後血管痙攣改善,腹痛症狀消失或減輕可停止灌藥。對於已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者,早期可透過導管灌注入溶栓劑,以期達到血管再通。另外,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術也有助於恢復動脈血流,降低復發機會。
監控並管理好上述各種危險因素(包括血壓、血糖、血脂等),管理血壓以確保最佳的結腸灌注,積極治療便秘維持大便通暢,在疾病或運動時注意適當補充液體維持血容量,規律按醫囑服藥,並及時門診隨訪,整理服藥單去除可能誘發缺血的藥物等。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劇,缺血性腸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由於該病的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所以早期非常容易被誤診。因此,對於老年人,特別是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急診就診,爭取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