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量決定壽命?飯量減少1/3,或可延壽35%!科學少吃這麼做
在我們的日常中,一句常說的話是這樣的:“人的一生中可吃的飯量是固定的,少吃可以延年益壽。”這套理論看似荒誕且無科學依據,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這個看似荒誕的說法其實並非全無道理。
那麼,“少食可延壽”究竟是科學,還是謠言?
研究發現:
飯量減少1/3,壽命延長35%!
當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每一個人能吃多少飯,也無法從統計學角度上將食物攝入與壽命直接相連。但是,在2022年5月,《科學》期刊上發表了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
研究表明,減少食量能延長動物的生命達到10%,並且適時地減少食量可能會使動物的生命期增加至35%。雖然研究以小鼠作為實驗物件,但它仍然引起了普遍的興趣。
首先,為了證實這一理論,科學家們將數百隻小鼠分成兩批,其中一批允許其自由進食,而另一批則在正常的食量基礎上減少了30%至40%的食物攝入(即飲食量降至三分之二,大致等同於吃到七成飽)。
研究結果表明,沒有飲食限制的小鼠的平均壽命為792天,然而,那些食量受控的小鼠壽命平均增長了83天。儘管這個數值似乎並不引人注目,但它實際上意味著生存期延長了10.5%。
其次,研究人員發現,在新陳代謝活躍時段進行餵食,小鼠的壽命又可以額外延長25%,使得總的壽命延長率達到驚人的35%。換句話說,不僅是“少吃”,還要“在合適的時間吃”。
這個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節制飲食不意味著餓肚子,而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調整我們的飲食習慣和攝入量,以此來增強我們的身體健康,並最終延長我們的壽命。
那麼,這種現象是否也適用於人類呢?
2022年,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兩年臨床實驗令人眼前一亮。
對218位年齡在21至50歲之間的健康個體實施了一項試驗,其中實驗組的成員們每日減少了14%的熱量攝入,而對照組成員則維持了他們平常的飲食模式。
他們透過長期觀察得出,“適量飲食”、“七分飽”的飲食習慣,確實有助於改善個體的精神健康和生活品質,增強工作記憶能力,減少心血管代謝病症的風險,有助於體重減輕,還能降低機體內炎症和氧化壓力的水平等,對延長健康壽命具有顯著的好處。
如何科學少吃?
然而,並不是隨便哪種方式的少吃都能達到想要的效果。要科學地少吃,我們需要牢記以下幾點:
1、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的熱量配比是關鍵,建議採用早餐30%、午餐40%、晚餐30%的“三分餐制”進行分配。
2、試行江南膳食習慣,多吃粗雜糧,推崇使用植物油,同時減少攝入紅肉類食品。
3、更改食物攝入的先後順序,優先食用蔬菜和肉類,最後再吃主食,旨在將熱量攝入降至最低。
4、選料要儘可能採用天然食材,比如新鮮蔬菜、全谷和肉品,避免食用過度加工的食品。
5、主食宜選用全穀類食品,如全穀物、雜糧和含澱粉的豆類等。
6、肉食選擇應更偏向於白色肉類,例如雞肉、魚肉以及蝦等海鮮,同時減少攝取豬肉、羊肉及牛肉等紅肉。
7、進食時應細嚼慢嚥,緩慢品嚐食物可以增加大腦感知飽腹的機會。
8、運用體積較小的餐具有助於防止過食,進而減少了熱量的攝入。
9、集中注意力享用美食,不看手機或電視劇,可幫助大腦更有效地感知到是否已經吃飽。
寫在最後
總結起來,科學家們的研究提醒我們,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食物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適當的少吃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刻意餓肚子,而是要調整我們的飲食習慣,採用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均衡、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鍛鍊。
"吃得少活得久"這句話,雖然粗略,但它也向我們揭示了節制食慾、關注健康的重要性。
當我們能夠真正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並透過合理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維持身體健康,那麼,活到九十九或許並不只是一句空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