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和解劑(調和肝脾劑)

中醫方劑學:和解劑(調和肝脾劑)

1、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是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經典方。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陽鬱厥逆證。症見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洩利下重,脈弦;證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組成藥物】枳實、柴胡 、芍藥、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證候】

(1)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洩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配伍意義】

柴胡味苦平,甘草味甘平,兩藥合用,起到補脾疏肝,理脾氣的功效。芍藥甘草合用,酸甘化陰而津液生,散鬱結。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調和脾胃之功。

柴胡與枳實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氣機;

柴胡與芍藥相配,瀉木扶土而和肝脾;

枳實與芍藥相配,理氣和血而止腹痛;

芍藥與炙甘草相配,益陰緩急,制肝和脾。

2、逍遙散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甘草、當歸、茯苓、白芍藥、白朮、柴胡、炙甘草、生薑、薄荷組成。具有疏肝解鬱、養血健脾的功效。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表現為兩脅作痛,頭痛眼花,口乾舌燥,神疲,食慾差,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

【組成藥物】柴胡、當歸 、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薄荷。

【功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證候】

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

【配伍意義】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當歸、芍藥養血柔肝,尤其是當歸,氣味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三藥配合應用一方面可以使氣機調達,一方面養肝血,補肝陰。用之肝氣得疏,肝血得補,則氣血調和,才能更好的發揮肝的疏洩功能,是為方中的一組主藥。方中又配伍白朮、茯苓補中調脾,一方面健脾以化生氣血,另一方面使脾強而肝不能乘之,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又有生薑溫中散寒,以復脾之健運之功,三藥為輔藥。加入少量薄荷,助柴胡疏散調達。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虛得補,諸證自愈。

【化裁運用】

1.加味逍遙散:肝脾氣滯較甚者,加香附、鬱金、陳皮以理氣解鬱。肝鬱血虛,化火生熱者,加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

2.黑逍遙散:血虛較甚,臨經腹痛者,酌情加入生地或熟地以益陰養血。

3、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出自《丹溪心法》,原方由炒白朮三兩、炒白芍藥二兩、炒陳皮一兩五錢、防風一兩組成。痛瀉要方具有健脾瀉肝、緩解疼痛、止瀉的功效。痛瀉要方可以用於治療脾弱肝強之痛瀉證,症見腹痛腸鳴、痛則腹瀉、瀉後痛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緩或虛。

【組成藥物】白朮 、白芍、陳皮、防風。

【功用】補脾柔肝,祛溼止瀉。

【主治證候】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嗚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配伍意義】

本方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方中白朮補脾燥溼,重用為君藥;白芍補養血液、柔和肝臟、緩解緊急疼痛症狀,與君藥相合,為臣藥。陳皮理氣燥溼,協調脾胃,為佐藥;防風升舉陽氣,祛除溼邪,為佐使藥。四味藥同用,健脾益氣,幫助脾氣運化,調暢氣機,使得痛瀉可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