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清熱劑(清氣分熱劑)

中醫方劑學:清熱劑(清氣分熱劑)

1、白虎湯

白虎湯出自於《傷寒論》,由知母、粳米、石膏、炙甘草組成,有清熱生津的功效,可以用於氣分熱盛證,症見煩渴引飲、壯熱面赤、脈洪大有力、汗出惡熱等。

【組成藥物】石膏、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證候】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化裁運用】

白虎加人參湯:若白虎湯證,身熱、汗多而脈大無力,或暑病身熱、汗出、口渴而背微惡寒者,是熱盛而津氣兩傷之候,宜加人參益氣生津。

【方解】

方中重用石膏入肺胃經,清熱而不傷陰,能清陽明氣分大熱,還可以除煩止渴;知母潤燥滋陰,止渴除煩;粳米、炙甘草生津益胃,能緩解石膏和知母的苦寒重降之性;炙甘草還兼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四藥配伍,共奏清熱除煩、止渴生津之效。

【注意】

本方應注意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應用。

2、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出自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原方由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組成。功能清熱和胃,益氣生津。竹葉石膏湯適用於病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之證治。此證由傷寒熱病解後氣液兩傷,餘熱未盡所致。

【組成藥物】竹葉、石膏、半夏、 麥門冬、 人參、甘草、粳米。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證候】傷寒、溫熱、暑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並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實為清補兩顧之劑。本方適合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患者使用。“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胃失和降”是應用竹葉石膏湯的主症。

【配伍意義】

方中石膏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清熱除煩,兩者組合,清透氣分餘熱,除煩止渴,為君藥,主要治標。人參益氣養血、麥冬養陰生津,共為臣藥。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粳米甘平益胃,共為佐藥,用來治本。另外半夏生在夏至前後,為大自然陰陽交會之期,故可引陽入陰而使陰陽交會,改善煩躁不寐。甘草為益氣和中,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還能調和藥性,為使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