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把艾滋病當皮膚病,皮膚若出現3種跡象,或是艾滋發出訊號

不要錯把艾滋病當皮膚病,皮膚若出現3種跡象,或是艾滋發出訊號

截至2022年底,全球估計有3900萬人感染了HIV,特別是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非洲區域,感染者數量佔到了三分之二,達到了約2560萬。

艾滋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其中,性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會經歷急性感染期、無症狀期和艾滋病期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伴隨著不同的症狀。

在這些症狀中,皮膚病是尤為常見的一種,據估計,大約90%的HIV感染者在疾病的某個階段會遭受皮膚病的困擾。

儘管如此,公眾對於HIV感染導致的皮膚病仍普遍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

這種缺乏認識往往導致患者忽視自身的症狀,或是被誤診,從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加劇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提高對HIV感染及其引起的皮膚病症狀的認識至關重要。

艾滋病毒感染者常見的皮膚病有哪些?

皮膚問題尤為常見和多樣,艾滋病患者可能會經歷感染性皮損、非感染性皮損和皮膚腫瘤等多種皮膚改變,這些皮膚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成為疾病進展的標誌。

1、感染性皮損

感染性皮損是艾滋病患者中最為常見的一類皮膚問題。HIV病毒特別破壞CD4+T細胞,這是一種對免疫反應至關重要的白細胞。

隨著CD4+T細胞數量的減少,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大大降低,使他們變得更加容易受到感染。

常見的型別包括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毛囊炎、皮癬和扁平疣等。這些皮膚問題不僅僅是表面的,它們深刻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例如,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會導致劇烈的疼痛;毛囊炎和皮癬則可能導致皮膚的持續不適和外觀問題;而扁平疣雖然通常不痛不癢,但其外觀上的影響可能導致患者的心理負擔。

2、非感染性皮損

非感染性皮損則與病毒對皮膚保護屏障的直接刺激、引發的皮膚應激反應有關,也可能由於免疫力下降或藥物過敏反應引起。

常見形式包括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蕁麻疹和皮膚糠疹等。這些皮膚狀況雖然不像某些感染那樣直接危及生命,但它們對患者的影響卻是深遠和複雜的。

銀屑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紅斑和銀白色鱗屑,這不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還可能引發社交恐懼和自尊心問題。

脂溢性皮炎和特應性皮炎則常常導致皮膚的慢性炎症和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蕁麻疹和皮膚糠疹則因其突發性和反覆性,增加了患者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焦慮。

3、皮膚腫瘤

皮膚腫瘤在艾滋病患者中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卡波西肉瘤。這種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遇到的皮膚腫瘤型別,它的發生密切相關於免疫系統的嚴重損害以及人類皰疹病毒8型(HHV-8)的感染。

它能在皮膚上形成丘疹、結節和斑塊等多樣的皮損,顏色通常呈紫紅色,既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多發性的。

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皮損可能會合併成較大的斑塊,造成嚴重的皮膚損傷。更為嚴重的是,卡波西肉瘤還可能侵犯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如小腸、肺、心臟和肝等,這不僅會導致相關功能障礙,還可能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

艾滋病毒感染者為什麼容易出現皮膚病?

這些皮膚病的出現,主要與病毒的大量繁殖、免疫力的顯著下降以及對藥物的過敏反應等因素緊密相關。

病毒的大量繁殖通常發生在艾滋病的急性發作期,這一時期病毒在體內迅速複製,破壞皮膚等人體的自然保護屏障,觸發皮膚應激反應,從而導致皮膚問題的出現。

隨著病情的發展,艾滋病病毒逐步損害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得免疫力下降,人體對外界病原體的抵抗力減弱,病原體更易侵入體內,引發皮膚感染。

此外,部分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療時,可能對藥物中的某些成分產生過敏反應,導致過敏性皮疹等皮膚問題。

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皮膚病如何護理?

在艾滋病的視窗期,也就是病毒初次感染後的一段時間內,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這些皮疹通常無需特別治療,因為它們屬於自限性的症狀,意味著這些皮疹能夠在1到2周內自行緩解。

這類皮疹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病毒血症引起的免疫系統紊亂所導致。在這一階段,患者的治療重點應放在監測和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上。

然而,當艾滋病進展到晚期,患者的免疫功能會顯著下降,此時,他們更容易受到各種機會性感染的侵襲。

針對皮膚的真菌感染,治療通常包括外用抗真菌藥物和口服抗真菌藥物的組合使用。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有助於從體內外同時抑制真菌的生長和傳播。

若患者遭受細菌感染,則可以採用外用抗生素進行初步治療,嚴重情況下需結合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以增強治療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和型別,調整抗生素的種類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艾滋病患者也可能出現溼疹等皮膚炎症狀況,這時,適量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有效減輕炎症和不適。

然而,最根本的治療措施仍然是針對HIV病毒的抗病毒治療。透過有效控制HIV病毒的複製,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減少機會性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怎樣確認是否感染艾滋病

判斷是否感染艾滋病,需綜合考慮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等多方面因素。

流行病學史是判斷艾滋病感染的重要依據之一。那些有過直接接觸艾滋病感染者血液或血液製品、與艾滋病患者有過不安全性行為、共用注射器、職業暴露,或是艾滋病患者所生子女的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較高。

艾滋病的臨床表現也是判斷感染的重要參考。在感染初期的急性期,大約在感染後的2至4周內,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頭痛、盜汗、噁心、嘔吐、腹瀉、咽痛、肌痛、關節痛、皮疹、淋巴結腫大以及神經系統症狀等多種表現。這一階段的症狀雖廣泛,但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其他疾病。

在急性期過後,艾滋病感染者將進入一個無症狀期,這一期可持續6至8年,期間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HIV仍在體內複製,免疫系統逐步被破壞。

最終當免疫系統損傷到一定程度時,患者將進入艾滋病期,這一階段,身體的防禦機制已大為削弱,無法有效抵抗外界病原體的侵襲,從而使得患者出現一系列複雜的臨床症狀,包括但不限於發熱、盜汗、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發熱和盜汗是艾滋病期的常見症狀,它們往往預示著體記憶體在持續的炎症或感染。夜間的盜汗尤其讓人難以忍受,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

全身淋巴結腫大不僅是免疫系統異常活躍的標誌,也可能是機會性感染或腫瘤的直接表現。這些症狀的出現,不僅使得患者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更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機會性感染是艾滋病期最為嚴重的威脅之一。由於免疫系統的嚴重損害,一些原本對健康人幾乎無害的微生物也能成為致命的殺手。

這些感染包括但不限於肺囊蟲肺炎、隱球菌腦膜炎、食管念珠菌病等,它們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甚至直接威脅生命。

在HIV感染的診斷中,檢測HIV-1和HIV-2抗體陽性被視為金標準,這一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無數患者及早確定病情提供了保障。

然而,HIV感染的視窗期和急性期給早期診斷帶來了挑戰。在這一階段,傳統的抗體檢測可能無法發現感染。

因此,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科學家們引入了HIV RNA和P24抗原的檢測。

HIV RNA檢測可以在感染後的早期階段檢測到病毒的遺傳物質,而P24抗原是HIV病毒組成的一部分,其在感染初期便可被檢測到,這兩種檢測方法大大提高了HIV早期診斷的可能性。

透過這些檢測手段,醫生可以在患者體內抗體生成之前,即在視窗期內發現HIV感染,這對於及早治療、控制病毒複製,以及防止病毒傳播至關重要。

早期診斷不僅可以及時啟動抗病毒治療,減緩疾病進展,還可以透過諮詢和教育幫助患者調整生活方式,降低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風險。

艾滋病的診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基於個體的流行病學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綜合判斷。

對於有感染風險的個體,應儘早進行檢測並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便早日確診並開始治療,這對於控制病毒複製、保護免疫系統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