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狹窄難進食 口吞“磁鐵”除病痛
患者經口吞服的磁體。西安交大一附院供圖
■本報記者 嚴濤 通訊員 王馨
日常生活中,誤吞磁鐵是極其危險的行為。但在科學家手中,磁鐵有時卻是治病救人的工具。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肝膽外科的醫生們透過經口吞磁的方法,幫一位克羅恩術後腸吻合口狹窄患者實現迴腸結腸旁路磁吻合,從而成功治療腸道狹窄,使患者正常進食。據瞭解,該術式國內外未見公開報道,屬國際首創。
腸道狹窄,常規治療束手無策
48歲的天津患者金先生十幾年前因消化道出血被確診為克羅恩病,在當地醫院做部分腸切除手術,術後出現嚴重的腸吻合口瘻和出血,短短几年內又接受多次腸管切除再吻合手術,腹壁滿是陳舊性手術瘢痕。儘管腸瘻治癒了,但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腸吻合口狹窄,只能經口進無渣流食,且間斷出現不全性腸梗阻。
為了解除腸吻合口狹窄,恢復正常進食,患者奔走國內多家醫院,均被告知沒有好的治療手段。就在幾近絕望之時,金先生偶然從網路上看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利用磁外科技術治療複雜消化道狹窄的新聞報道,於是立即聯絡了該院磁外科團隊醫生嚴小鵬。
嚴小鵬詳細查閱了患者此前的腸鏡、CT等檢查結果,梳理患者病情後認為患者回腸-橫結腸吻合口狹窄,磁吻合能夠幫助他消除病痛,但還有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有待解決。
“磁吻合技術簡單來說是將兩塊磁體分別放置在消化道狹窄處的遠、近端,透過兩塊磁體互相吸引,逐漸壓迫狹窄部位組織,使其‘缺血—壞死—脫落’,而壓榨旁組織則‘粘連—修復—癒合’,從而完成消化道的重建任務。操作的關鍵在於將兩個磁環分別放置在狹窄處兩側,一般我們會透過肛門和造瘻口這兩個入路放置磁環,但該患者體外沒有造瘻口,雖然此前我們有經肛門控制可變形磁環穿過狹窄口放置磁體的經驗,但該患者腸道狹窄處距離肛門較遠,操作難度過大,因此,如何放置磁體成為解題的關鍵。”嚴小鵬介紹。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開創解題新思路
思慮再三後,嚴小鵬大膽提出經口吞磁的方式讓子磁體到達狹窄腸管的近端,而遠端磁體可透過結腸鏡送入,從而完成腸管吻合。
但是經口吞磁治病從未有過,且患者存在克羅恩病、多次腸道手術以及腹腔嚴重粘連的情況,吞磁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認真瞭解考慮後,患者堅定選擇磁外科技術。
磁外科團隊討論後製定大體方案,但還有諸多細節需要確定。為了避免遺漏小腸可能存在的狹窄病變部位,嚴小鵬等人經過反覆觀察驗證,最終將直徑20毫米、高6毫米的磁體確定為患者的吞服磁體。在反覆推敲後,嚴小鵬又將磁體改良為結腸側質量更大的磁體,以確保吻合口建立後磁體按照理想的位置移動,更好地自行經肛門排出體外。
在充分考慮到圍手術期的各種細節問題後,吞磁治療方案正式實施。2024年1月2日,在X線監視下,患者輕鬆將直徑20毫米的磁體吞嚥下去,第一階段的吞磁過程完成。
在經歷兩週的等待後,吞服的磁體已接近腸狹窄近端部位後,磁外科團隊經結腸鏡順利將母磁體送到腸狹窄遠端,X線下可見腸管兩端磁體自動對位相吸。
一週後,吻合口建立,磁體脫落並經肛門排出。結腸鏡檢查發現磁吻合口通暢性良好。至此,整個治療過程結束,患者可以經口逐漸進食。
聚焦消化道狹窄 “小磁鐵”大有可為
消化道狹窄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多繼發於各種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腫瘤切除術後。消化道狹窄患者深受其苦,上消化道狹窄者難以進食,嚴重者需依賴靜脈營養生存,而下消化道狹窄者排便困難,嚴重者發生腸梗阻,甚至危及生命。
西安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團隊在該院教授呂毅帶領下,歷經近20年的探索和研究獲得的創新技術已成為醫工結合前沿尖端科技創新領域重點關注的熱點。針對複雜多樣的消化道狹窄,磁外科團隊利用稀土金屬釹鐵硼強磁生物效應,以“磁壓榨吻合”這一新型消化道吻合重建方法,幫助多名消化道狹窄患者解除病痛。
“磁吻合技術不僅可以應對內鏡無法解決的嚴重狹窄問題,還避免了開腹手術的風險和術後的不確定性,具有安全、微創等優點。”嚴小鵬介紹。
“我們通常會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透過對磁體的大小、形狀、變形裝置、置入方式的不同設計,解決更多複雜問題。目前,磁外科團隊已成功治癒10多例複雜結直腸狹窄、食管狹窄、膽管狹窄的患者,為無法接受常規治療的消化道狹窄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嚴小鵬說。
《醫學科學報》 (2024-02-23 第11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