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6000份樣本中求解呼吸之痛
3月8日中午,周瓊完成查房、解決疑難病例,便匆匆趕往實驗樓,在生物安全櫃前專注操作。她手中的標本,是患者的“惡性胸水”提取物。“惡性胸水”是許多晚期肺癌患者難逃的劫難,目前無藥可醫,只能靠人工抽排,“抽了還長,長了再抽”。
“惡性胸水”相關研究在國際上屬“冷門”領域。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青年博士周瓊選擇坐上這個“冷板凳”,獨闢蹊徑地從細胞免疫學角度研究“惡性胸水”的形成機制。
“冷板凳”一坐15年,如今,周瓊教授作為協和醫院內科黨委書記,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帶領團隊持續攻堅,累計收集6000餘人份患者“惡性胸水”,透過“微觀辨水”,揭示出多種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在惡性胸水中的作用機制,取得國際認可的具里程碑價值的成果。
從實驗室成功到製得良藥註定是一條漫長的路。作為一名黨員,周瓊說:“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全力以赴,讓時間作答。”
周瓊教授。
“惡性胸水”病人的痛苦令她揪心
人在呼吸時,胸膜腔會分泌少量液體,以潤滑肺臟與胸廓間的摩擦。當癌細胞入侵,就會刺激胸膜細胞分泌大量的癌性滲出液,形成惡性胸腔積液,也稱“惡性胸水”。周瓊曾無數次為患者抽取“胸水”,一次能抽出1到2礦泉水瓶的液體,但數日或十餘日之後,他們的雙肺又會“漲潮”。周瓊曾眼睜睜地看著重症病人在清醒中一點點失去呼吸,那求生的眼神揮之不去,周瓊立下志向——此生只為求解“呼吸之痛”。
晚期肺癌患者王爺爺就曾飽受“惡性胸水”的折磨。近日,王爺爺前來複診。他於2021年5月查出晚期肺癌,飽受“惡性胸水”的折磨。當初有醫生“宣判”——他“還剩3個月”,是周瓊教授陪他一路走來。現在,老人的狀態越來越好,還能每天親手打理自家小菜園。
抽取“胸水”多由住院醫師或護士完成。王爺爺初來時心中充滿恐懼和疑問,周瓊清晰解答、溫和鼓勵。藉助超聲定位,周瓊輕叩、聆聽,找到最佳穿刺點,快速進針、緩緩抽液,而精準的抽取可降低複發性肺水腫的發生機率。王爺爺放鬆下來,配合周瓊的整體治療方案。
“我就是聽周教授的,忘記癌症二字,一邊定期治療,一邊正常生活。”王爺爺和病友們拉家常“傳授”經驗。科護士長張練說,病房裡總能聽到這樣的誇讚:周教授技術精、責任心強、善於與患者溝通,是大家“心目中的好醫生”。
周瓊說,正是患者的褒獎和期待,讓自己一路堅持。
周瓊教授帶學生查房,觀察“惡性胸水”患者的胸部引流管安置情況。
醫療廢棄物成了她研究的“寶貝”
抽出來的“胸水”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怎麼形成的?怎樣阻斷它?周瓊決心找到答案。
研究肺癌、慢阻肺等“重病”“多發病”相對更容易出成果,研究者自然就多;“惡性胸水”抽出來就被當作醫學垃圾處理,研究的人也少。2009年,在科室的支援與幫助下,周瓊決定從臨床現象入手,系統研究惡性胸腔積液的發生機制,以期找到有效治療手段。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周瓊的實驗室。步出電梯12層,長長的走廊十分安靜,一邊排滿了高大的醫用冰箱,每一臺冰箱都上了鎖並寫著主人的名字,其中兩臺超低溫冰箱就屬於周瓊團隊。
開啟冰箱門,滿滿當當就像一堵牆,“胸水”標本被編號存放在零下80℃環境中,日積月累達6000餘人份,每一人份標本內有10餘個不足小指粗細的EP管,黃色凝固物是留存的“胸水”標本,可隨取隨用。
多年來,周瓊白天忙於臨床治病救人,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薛倩倩告訴記者,免疫學研究費用昂貴,大家寧願“廢”自己的人工,也儘可能讓有限的材料發揮更多用途;重要儀器稀缺,周老師便向業內大咖們求援,專程到北京“借”實驗室;實驗中需要大量被“基因敲除”的小白鼠,全靠購買“太花錢”,團隊成員個個都成了小白鼠的培育能手。
其實,頭三年的埋頭研究進展並不順利。周瓊回憶,當時,她深感要開啟眼界。2012年,已晉升為副教授的她隻身前往國際頂尖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深造,沒有雙休,沒有節假日,吃著簡單的快餐,一天泡在實驗室十幾個小時。
為期一年的進修,影響深遠,周瓊躋身於免疫學領域的國際前沿。
實驗室內,周瓊教授在顯微鏡下觀察接種在6孔板中的細胞狀態。
在“微觀辨水”中發現“大千世界”
近年來,肺癌患者的救治率大為提高,惡性胸腔積液患者也能獲得相對長的壽命。控制好“惡性胸水”,就能讓患者長期受益,這項研究的價值日益顯現。而透過微觀辨“惡性胸水”,周瓊發現了“大千世界”。
“‘惡性胸水’中含有近千種細胞因子和多種免疫細胞,是一個豐富而‘熱鬧’的免疫微環境,90%以上是不曾被研究的。”周瓊團隊運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繪製“惡性胸水”中免疫細胞的分佈特徵,發現一種新的免疫抑制細胞亞群促進惡性胸腔積液的形成。
周瓊提出,如果能把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通路切斷,不讓免疫細胞或者炎症細胞從外周血浸潤到胸腔裡面來,那麼從機制上說,就能減少“惡性胸水”的產生。而目前的動物實驗發現,接受阻斷“治療”的小鼠,胸膜上的腫瘤數量減少,“惡性胸水”的總量也減少,小鼠的存活時間延長。
目前,周瓊團隊的研究取得多個重大突破,總計拿到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國內同行廣泛認可。但即便如此,“惡性胸水”研究依然是冷門領域,周瓊笑說:“每次開國內、國際大型學術會議,到分病種研討時,別的分會場有好幾百人,參加惡性胸腔積液會場的代表才幾十人。”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轉化率往往不足1%。”周瓊表示,對於何時才能成功研製出治療藥物,這一時間無法預期。“在低溫環境下,現有標本仍可以支援使用十年以上。”她早就做好了一路走到底的準備。
(長江日報記者羅蘭 通訊員彭錦弦 聶文聞)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