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發展成癌,一般需要多長時間?提醒:遇到3種炎症,別再拖延

炎症發展成癌,一般需要多長時間?提醒:遇到3種炎症,別再拖延

無法治癒!高死亡率!

這些特徵使癌症就像一層陰影籠罩在人們心頭。根據《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我國是癌症大國,癌症患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癌症型別已經超過兩百種,其中近一半的癌症五年內致死率都高達50%以上,因此癌症是當之無愧的健康殺手。

相比之下我們標題中的炎症似乎顯得那麼無害,畢竟發炎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經歷。但是很多人卻發現了這麼一條說法:

炎症不加干預很容易轉變為癌症!

甚至在網上出現了“炎症就是初期癌症”的論斷,那麼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炎症和癌症之間有何關聯?炎症轉化為癌症需要多長時間?

別急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就來對炎症一探究竟,看看炎症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炎症到癌症要多長時間?別不在意

炎症,我們常聽到也常提及,但是你知道醫學上關於炎症的定義是什麼嗎?

一方面,能發生炎症反應的生物需要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另一方面,需要接觸到各種損傷因子;損傷因子刺啟用體組織所發生的以防禦性性反應為主的一種病理過程也就是炎症。

它往往在人體上表現為:發紅、發熱、腫痛等。

細心的大家應該已經發現了,要實現這個過程,炎症主要依賴於身體內多重調節因子的作用,比如組胺、炎性細胞因子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調節因子除了在炎症形成中發揮作用,對於腫瘤細胞的發展和正常細胞癌變也有影響,也正是因此才會有炎症發展為癌症的論題。

不過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炎症並不會誘發癌症的發生,比如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急性炎症像扁桃體炎等,沒聽說誰炎症發展為癌症了。

這是因為雖然在炎症發生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促進細胞癌變的調節因子,但是炎症本身也存在相對應的抑制機制。在急性炎症發生時,除了典型紅腫熱痛等症狀外,炎症還會刺激一種樹突狀細胞成熟,從而啟動機體的抗腫瘤免疫發生。

癌症的發生並不是說有一個癌細胞就是癌症了,而是癌細胞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結果。

因此即便炎症使區域性出現了易癌變環境,偶爾出現的癌細胞也會很快被免疫系統殺死,可以說上了三十歲的青中年人幾乎所有人體內都出現過癌細胞,只不過都被免疫系統及時消滅了而已。

當然這也不是說炎症轉變為癌症就完全是危言聳聽,因為我們上面只提到了急性炎症,而慢性炎症確實可能具有促進組織癌變的能力。

首先慢性炎症和上文中的急性炎症一樣會透過累計基因突變和表觀遺傳改變誘導正常細胞出現癌變轉換為癌細胞。和急性炎症不同,慢性炎症中癌細胞生成後不會被抗腫瘤免疫系統即刻殺死,而是和周圍基質細胞和炎性細胞共同形成炎性腫瘤微環境進而促進更多癌症細胞的形成。

同時具有致癌性的炎症還會透過阻斷抗腫瘤免疫來促進癌化程序,長此以往就會誘發各種癌症的發生。不過通常情況下這個過程要持續數年至十幾年才會誘發癌症出現,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被網上的流言嚇到。

當然有通常情況也會有個例,部分發生在特殊部位的炎症和情況,也可能由於各種原因的出現而在短時間內誘發癌症的發生。

比如《Nature》上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獻指出人體內有一個名叫STING蛋白的免疫蛋白,這個蛋白在腫瘤細胞形成、進展、逃逸、增生、浸潤、血管生成、轉移等多個途徑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炎症涉及到多種類似蛋白和調節因子時,就可能在幾個月內促進癌症形成。

所以總體來說絕大多數炎症都具有自愈性,一半不會誘發癌症發生,即便誘導往往也需要數年乃至十數年的時間,不過也有極少數特例會在短時間內誘發癌症形成,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出現炎症還是要及時治療不要延誤。

警惕由“炎”轉“癌”,這幾種炎症千萬要注意

上面我們說到了絕大多數炎症最終不會誘發癌症出現,但還是存在極少數特例,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幾種容易由慢性炎症轉變為癌症的炎症,在生活中發現一定要儘快治療,警惕由“炎”轉“癌”。

第一種慢性病毒性肝炎。

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原發性肝癌都是由病毒性肝炎發展而來,是全部腫瘤發病率的第四位,死亡率更是排名第二。

而所謂的病毒性肝炎往往指的是我們熟悉的乙肝、丙肝病毒,這些病毒在進入人體後會將自身的DNA結合到宿主細胞DNA中,從而破壞正常細胞基因穩定性,誘發癌症出現。同時肝細胞損傷還會進一步影響體內穩態,為癌症細胞提供發育環境。

我國臨床中有20%左右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最終會發展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中有10~20%會發展為肝癌,比例可以說相當高了。

第二種宮頸炎。

大多數宮頸炎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病原體感染,而在這些病原體中有一種最常見也是危害性最高的那就是HPV病毒,也就是人乳頭瘤病毒。

這種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罪魁禍首,臨床上幾乎所有宮頸癌都與HPV病毒相關。

同病毒性肝炎一樣,HPV病毒誘發宮頸炎後就會逐漸誘導細胞癌化進而出現宮頸癌,這也是我國女性患病率最高的癌症型別之一,尤其是中老年婦女更應該小心。

第三種胃炎。

胃炎相對於前兩者大家要熟悉很多,因此很多人覺得胃炎沒有那麼大危害,事實上胃炎的誘因分為很多種,生活中由於飲食不當、飲酒過量等引起的急性胃炎、胃潰瘍並不會誘發癌症發生。

但是如果胃炎是幽門螺旋桿菌誘發的,其癌變機率就會大幅上升。

幽門螺旋桿菌是國際認證的一級致癌物質,在胃部適宜的環境下對身體危害極大,會造成胃黏膜上皮細胞CpG島甲基化、誘導細胞凋亡等,引發癌變。

機體的“雙刃劍”——炎症到底是善是惡?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對炎症也開始出現畏懼心態呢?但是在你想要把炎症拒之門外前,我們要討論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炎症對人體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上面我們提到過炎症本身是機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無論是急性炎症還是慢性炎症都是身體面對內外刺激做出的一種保護性行為,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刺激因素與幫助組織修復。

尤其是在病毒入侵和細菌感染初期出現的急性炎症,在這個過程中白細胞數量增多、區域性組織代謝旺盛、吞噬細胞等淋巴細胞功能增強,有利於消滅入侵的病原體,因此炎症最開始的時候是對身體有益處的,是我們身體面對外界威脅的一把武器。

但是隨著炎症的加重,這把利劍不再侷限於對病原體的清除,而是對自身也開始造成損傷,尤其是發展為慢性炎症後,反而會加重區域性組織壞死、變性,甚至是誘導癌症細胞形成。因此炎症對於人體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雙刃劍。

捨棄炎症那麼人體在面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會大幅上升,而如果放任不管炎症加重甚至會造成比原發病灶更嚴重的損傷。

因此要想分清這把雙刃劍是好是壞,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要判斷好炎症的分期狀態,在感染初期炎症是幫助我們控制病原體的“善”,而後期嚴重的紅腫熱痛則是炎症的“惡”。

當然在現代醫學的條件下,面對病灶我們不再依賴炎症對自身的癒合,而是可以在發病初期就服用藥物來同時控制病灶和炎症,真正做到了操縱這把雙刃劍。

所以對於上文中我們談到的各種炎症謠言,大家自然不用過分擔心了,只需要記住身體出現炎症及時就醫治療,炎症就不會對我們人體造成太大損傷。

參考文獻:

【1】李華玉.《炎症細胞因子與癌症患者症狀群關係的研究進展》.2023.02.07.

【2】大眾醫學.《從炎症到癌症只需兩三步》.2022.02.15.

【3】蔣文賢.《慢性炎症與癌症關係研究進展》.2019.03.20.

#春日生活打卡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