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髒髒關係之肺與脾、腎與肺,肝與脾、肺、腎,髒與髒
藏象學說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當時解剖所取得的直觀認識為藏象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形態學的基礎。如《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髒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自覺地把解剖知識引進了醫學領域,所記載的人體臟腑的位置、形態、大小等,即是中國古代醫家對人體解剖的真實記錄,許多資料都與現代解剖學非常相近。而且古代醫家憑藉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對臟腑功能活動、臟腑與形體官竅的關係的認識已超越瞭解剖的範圍。
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髒、腑、奇恆之腑三類:
- 髒,心、肺、脾、肝、腎合稱為「五臟」;
- 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
-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
中醫裡的五臟
- 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 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執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 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 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洩;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 腎: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中醫裡的六腑
- 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洩膽汁,膽主決斷。
- 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 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 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 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老師,早上好!”小王推開門,一臉笑容地迎上前去。
“早上好,小王,來,坐。”謝老師和藹地笑著招呼他坐下。
肺與脾、腎與肺
小王拿出筆記本,準備記錄下今天的教誨。“老師,我今天想請教一下肺與脾、腎與肺、脾的關係,這方面的知識我還不太清楚。”
謝老師點了點頭,微笑著說:“很好,這是中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你要好好聽哦。”
謝老師開始向小王解釋起來。“肺與脾(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脾主運化水谷精氣,而這些精氣的輸送則依賴於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只有肺氣的宣發才能使得脾氣的水谷精氣得以布達全身。所以,肺與脾對於人體宗氣的生成和維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肺與脾之間的關係,肺氣宣發,脾氣運化水谷精氣。”
“對,你說得沒錯。”謝老師點頭讚許。“另外,如果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溼,可能會聚而成痰飲,導致肺失肅降、宣散,從而產生咳嗽、喘促等症狀。反過來,肺病也可能影響到脾,例如肺氣宣降失職,導致水液不能下行,脾會受溼困擾,出現倦怠、腹脹、食少、便溏甚至水腫等症狀。”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著,感覺自己在謝老師的指導下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接下來是脾與腎的關係。”謝老師繼續解釋道。“腎藏精,需要依賴水谷精氣的不斷滋養。而脾氣的健運則需要腎陽的溫暖資助。如果腎陽不能溫暖脾陽,脾陽就會虛衰,運化功能失職,出現食少、腹瀉、腹脹、浮腫、神疲、肢倦等症狀。反之,如果脾不健運,不能運化水谷,就會導致腎精滋養不足,可能發展為腎陽衰,出現腰膝痠冷、尿少或尿清長、夜尿、腫脹、形寒肢冷等脾腎陽虛的證候。”
小王一邊記錄著,一邊思考著這些知識的關聯。他不禁感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
最後,謝老師解釋了肺與腎之間的關係。“肺與腎在人體中有著兩個方面的體現。首先,肺氣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輸於腎;而腎主水,能司開合,使水液有升有降。如果腎陽衰弱,不能開合升清降濁,可能導致水液停蓄體內,上迫於肺,產生咳嗽、氣逆、喘息不能平臥等肺失宣降的症狀,臨床上稱之為‘水寒射肺’。其次,腎有納氣的功能,腎精充足,由肺吸入的清氣才能透過肺氣的肅降而由腎攝納。如果腎精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會出現呼多吸少、喘息、短氣不足以息等‘腎不納氣’的病變。”
肝與脾、肺、腎
小王又問:“肝與脾、肺、腎之間的關係呢?”
謝老師慢慢說道:“肝的疏洩正常,脾胃升降適度,血液的生化才會有源。如果情志抑鬱,肝氣無法疏洩,就會影響到脾胃的升降功能,從而在臨床上出現肝脾不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肝胃不和證。除了胸脅脹痛的症狀外,還會有厭食、腹脹、腹痛、腹瀉以及口乾口苦、吞酸、噁心、嘔吐等症狀。”
小王專心地記錄下這些重要資訊,繼續問道:“那如果脾氣不足,運化不健,會對肝有什麼影響呢?”
謝老師耐心解釋道:“脾氣不足,運化功能不健全,會導致氣血化源不足,進而影響到肝的血液供應,使得肝血不足,從而出現藏血虛少的情況。同時,脾胃的受納和腐熟功能也受到影響,這也可能導致肝失去疏洩功能。”
小王思考著,接著問道:“肝與肺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繼續講解:“肝氣主升發,而肺氣主肅降。如果肝氣鬱結,轉化為火熱,可能會上灼肺陰,導致肝火犯肺的情況,症狀會有胸脅脹痛、咳逆、氣急,甚至出現咯血等。另一方面,肺失去肅降功能,也會導致肝的升發太過,例如在咳嗽和喘息時,可能會伴隨著胸脅牽引疼痛、脹滿、頭暈、頭痛等症狀。”
小王對這些理論充滿興趣,再次請教:“肝與腎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
謝老師微笑著解釋:“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肝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才能保證肝血的充足。只有當肝血充盛並得到充分化源,腎精才能充實。但如果腎精不足,會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虛少又會進一步導致腎精的虧損。此外,肝腎之間的陰陽關係也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例如,如果腎陰不足,往往肝陰也不足,從而導致肝陽上亢。反之,肝火亢盛,也會消耗腎陰,形成所謂的‘腎陰不足’。”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一邊記錄著,一邊感嘆道:“謝老師,您的解釋真是通俗易懂,讓我對中醫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師,在學習腑與腑關係論,我還有一些疑惑。能否請老師給予指點?”謝老師點點頭,表示同意。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受納、腐熟、運化水谷之所,把飲食物消化並分別出精微與糟粕,起著管理五味的攝納、轉化和排洩作用。在此過程中,六腑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小王清晰地複述著自己所學的知識。
“很好,繼續。”謝老師鼓勵地點頭。
小王繼續說道:“如膽透過疏洩作用,分泌膽汁注之於胃腸,幫助腐熟水谷。小腸則受盛從胃輸來的化物,並分別清濁,其清者由脾氣上輸,其濁者中的水液滲入膀胱成為尿液,濁者中的糟粕傳入大腸成為糞便。三焦則是氣機和水液執行的通道。”
謝老師點贊地笑了笑,“不錯,你對腑與腑之間的關係有很好的理解。這些腑臟的功能的確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
小王聽到老師的肯定,心中感到非常欣慰,他繼續說道:“由於六腑的功能主要是主受納和傳送水谷,故必須虛實更替,不能阻滯,保持通暢才能發揮正常職能。六腑中的任何一腑都不能阻滯,一旦邪滯於腑,氣化不利都會發生疾病。”
謝老師微微一笑,輕聲說道:“你的學習態度真的很值得稱讚。腑臟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常重要,其中的虛實更替原則對於中醫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只有保持通暢,才能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