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藥:桂枝湯,姜棗組合,《傷寒論》的第一方,和桂枝去皮

名家用藥:桂枝湯,姜棗組合,《傷寒論》的第一方,和桂枝去皮

經方之冠的桂枝湯

小王問:“謝老師,桂枝湯是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第一方,也被稱為‘經方第一方’。這說明桂枝湯在方劑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桂枝湯也是一個典型的中藥方劑,對後世醫學的配伍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基本配伍結構的寶貴傳承上。

謝老師接過紙張,掃了一眼,然後微笑著開始解答:“桂枝湯是一劑經典的中藥方劑,它的組方如下: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這個方劑的功用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桂枝湯,圖源:香港浸會大學方劑影象資料庫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這些資訊,然後問道:“為什麼要使用這些藥材,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謝老師耐心地回答:“桂枝是其中的主藥。桂枝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它具有散風的作用。在風寒病邪氣以風為主時,桂枝能夠有效散風,其溫性也能驅散寒邪。其次,桂枝有助於衛陽的作用。在《神農本草經》中,桂枝和肉桂的區分並不十分明確,但後世醫家多選用桂枝,並認為桂枝具有一定的助陽作用。由於桂枝具有發散和走表的特性,它可以補充體表因風性疏洩而耗損的陽氣。因此,桂枝在桂枝湯中既起到祛邪的作用,又有助於正氣的維護。

謝老師又說:“芍藥為臣藥。芍藥有兩個作用:第一,益陰養血。本證由於出汗而使營陰外洩,而芍藥有益陰養血的作用,能夠補充己經外洩的營陰;第二,芍藥酸收,能夠阻止營陰繼續外洩之勢,並且收斂,還有止汗作用。桂枝與芍藥等量配伍,體現了營衛同治,邪正兼顧,相輔相成,同時又體現了散中有收,汗中寓補,相反相成。”

小王認真地做著筆記,謝老師又說:“生薑在這裡有兩個作用:一是幫助君藥散邪,但散邪上比桂枝力量小;第二,兼有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這是治療次要兼證。大棗協芍藥補營陰,健脾益氣。同時,生薑、大棗相配能夠補脾和胃,化氣生津,益營助衛。而炙甘草既能夠調和諸藥,又能合桂枝辛甘化陰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益營。總的來說,桂枝湯配伍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營衛同治,邪正兼顧,陰陽並調。古人把桂枝、生薑、甘草的配伍歸納為辛甘化陽;芍藥、大棗、甘草的配伍歸納為酸甘化陰,這是一個標準的陰陽雙向調節。另外,生薑能夠振奮脾胃功能,大棗可以補益脾胃,既能益氣,又能益陰,益陰養血。所以這兩味藥相結合,在外調和營衛,在內調和脾胃。後世很多方里都有姜棗,有的作藥引子加進去,也是一種常用的基本結構。

謝老師又補充:“此外,這個芍藥和甘草的組合也是常見的配伍,具有酸甘相輔的特點,可以緩解症狀並止痛。《傷寒論》中提到的芍藥甘草湯,用於治療腳攣急,服用後患者的腳部即可舒展。這種組合能夠柔肝舒筋,緩解緊張,同時還能有效止痛。這種配伍在後世也被廣泛採用,成為了常見的基本配伍之一。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不斷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解答。他接著問道:“桂枝湯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方之冠’,它有什麼厲害之處呢?”

謝老師繼續解釋:“桂枝湯在古代醫家中被高度推崇,用於治療中風表虛證、陽明經表證、太陽經表證及婦人妊娠嘔吐等疾病。張仲景根據病情的變化,可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做不同的加減,獲得卓著療效。不僅古代醫家,現代醫家也廣泛應用桂枝湯,治療許多慢性疾病、疑難危重病證,獲得卓著療效。總的來說,桂枝湯具有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的作用,能營衛同治,陰陽並調,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且療效顯著,故桂枝湯被稱為‘經方之冠’。如柯琴雲,‘仲景群芳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中藥桂枝的藥性和功效

小王聽得入神,他感到非常幸運能夠向謝老師學習。他感慨地說:“謝老師,您的教誨寶貴無比,我會好好記錄下來,桂枝不僅是桂枝湯中的君藥,也是張仲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我想請教關於中藥桂枝的藥性和功效。”

桂枝

謝老師端坐在椅子上,細心地解答道:“在宋朝以前,桂枝的藥用部位並非現在所用的嫩枝條,而是肉桂樹的枝皮。直到北宋醫家陳承的《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中,才首次記載了‘幼嫩枝條入藥’的說法。後來明清時期,對桂枝的藥用部位有兩種觀點,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統一為嫩枝條,被寫入教材。 ”謝老師詳細解釋道。

桂枝

"謝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桂枝有哪些功效和適用範圍呢?" 小王繼續請教。

謝老師將手中的書合上,面帶讚許地說:"桂枝的性味為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它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逆等功效。桂枝湯中的桂枝與甘草,我們就能聯想到《傷寒論》上的桂枝甘草湯,有溫通心陽的作用。桂枝之溫,甘草之補,溫補結合,溫通陽氣作用較強,不僅助陽,還可以通陽。芍藥、甘草,是我們常用的酸甘配合,緩急止痛的基本結構。

桂枝

謝老師接著又語氣溫和地回答:"桂枝要注意幾點,第一,桂枝辛溫助熱,容易傷陰,所以對於外感熱病、裡熱內盛或陰虛火旺者,都不宜使用。第二,桂枝能通血脈,容易引發出血現象,因此血熱妄行、月經過多的人,以及孕婦應忌用或慎用。第三,使用桂枝時不可服用過量,否則可能出現頭暈目脹、眼乾澀、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熱等不良反應。"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句話,他對於中醫學的學習充滿了熱情,也非常感激謝老師的悉心教導。

桂枝

桂枝去皮的真實含義

小王又問:“謝老師,我發現在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桂枝的使用都需要‘去皮’。但在古代,‘去皮’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我查了很多資料,卻沒有找到確切的解釋。

謝老師微笑著點了點頭,他明白小王的困惑。他接過小王手中的書,仔細閱讀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去皮’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常見的疑問。其所去之‘皮’,又稱之為‘粗皮’、‘上皮’、‘皮上甲錯’等,即刮除外表之栓皮,以保證用藥的潔淨和稱量的準確。正如《本草經集註·序錄》中指出,‘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取裡有味者稱之。’ 可見當時所用樹皮類藥材均有這一製作要求,將桂枝刮淨栓皮後,則稱為‘桂心’,二者同為一物。

小王聚精會神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解釋,然後繼續問道:“那現代使用的桂枝是否需要‘去皮’呢?”

現已用柳桂作桂枝,因其幼嫩,外表已無粗糙之栓皮可去

謝老師思索了一下,然後說:“你看看《傷寒論》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其桂枝與厚朴下都註明‘去皮’二字,厚朴本為樹皮入藥,如若去掉樹皮,那又使用什麼呢?所以,由此可見,其所謂‘去皮’,並非剝掉樹皮,而是去其栓皮。現已用柳桂作桂枝,因其幼嫩,外表已無粗糙之栓皮可去,故不可拘於古方之規定而強去其枝皮,否則,將難以收到使用桂枝的預期目的。

小王點了點頭,對謝老師的解釋感到滿意。他又問:“還有一點,我在一些資料中看到‘桂心’這個名詞,請謝老師講解?”

現代中藥中,‘桂心’和‘桂枝’是兩種不同的藥材

謝老師微笑著解釋道:“‘桂心’在古代與‘桂枝’是同物異名,可以互相使用。但現代的‘桂心’是指肉桂的加工品,已經不再與桂枝混為一談。所以,在現代中藥中,‘桂心’和‘桂枝’是兩種不同的藥材。

在明代以前,用於中藥的桂枝是由粗大的桂樹枝皮製成的,這些枝條的直徑通常要超過5釐米,相當於現在的官桂(桂通)藥材。自從《本草經集註》出現後,我們對桂類藥材進行了分類,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老齡樹的桂樹幹皮,經加工後變成扁平而寬的板狀,叫做牡桂。第二類是由年輕樹枝破捲成圓形的,被稱為箘桂,大家認為卷得越多越好(卷至“三重者良”)。第三類是由經實踐將枝皮卷為內徑如鉛筆大的三層筒狀,其樹枝直徑應大於5cm,以更大枝皮或較小幹皮,加工為“半卷”狀之桂。另外,不同的中藥書中記錄的牡桂、箘桂和桂,並非不同的品種,只是它們入藥部位的差異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