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問題困擾超2億國人,脫髮分級診療成行業發展新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昀肖 實習生薑伊菲 北京報道隨著中國脫髮人口數量超過2.5億,脫髮問題成為國民健康的重要議題。國家衛健委調查資料指出,在26-30歲的年輕人群中,脫髮現象尤為突出,佔脫髮人群的近半數。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也預示未來脫髮人群可能會繼續增加。儘管專家在努力尋找與脫髮有關的遺傳物質,但目前仍沒有明確發現。
脫髮問題的日益嚴重伴隨著治療領域如植髮市場的蓬勃發展。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我國植髮服務市場規模在2023年預計為264億元,2021年滲透率僅為0.25%,隨著90後脫髮人群對外貌關注度的提升帶來植髮手術需求的增長,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達到756億元,2021-2030年複合增長率為18%。植髮行業市場集中度高於醫美服務行業整體,2020年行業CR4(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指標)為23.9%。
近日,大麥微針植髮聯合創始人崔韶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如今脫髮治療行業也邁入2.0發展階段,從單一的植髮手段向分級診療、綜合治療策略的轉變,皮膚科醫生的直接參與,使得脫髮診斷和治療更加專業化。同時,分級診療為患者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從藥物治療到非手術治療,再到植髮手術,患者可以在脫髮的不同階段接受恰當的治療,避免了過早進行植髮手術的風險。
外科植髮+內科服藥:治療雄脫“雙管齊下”
脫髮問題已成為我國民眾的日常困擾之一。據國家衛健委調查資料,中國脫髮人口數量已超2.5億,其中26-30歲人群佔比達41.9%,佔據脫髮人群主流。考慮到生活不規律現象的普遍性,我國脫髮群體人數或將進一步增加。
臨床上將脫髮分為瘢痕性脫髮和非瘢痕性脫髮。其中,非瘢痕性脫髮中的雄激素性脫髮是男性和女性最常見的脫髮型別。根據《中國人雄激素性脫髮診療指南》,我國近90%的脫髮型別都屬於雄性激素性脫髮。其特點是進行性脫髮,並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北京大學人民醫藥皮膚科教授、中國毛髮研究會主席張建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採訪時介紹,男性和女性都自然產生雄激素,這是一種性激素,主要在男性中發現,但也在女性體記憶體在。每個人的腎上腺和女性的卵巢都能產生雄激素。
此外,雄脫受的遺傳因素影響,尤其是某些毛囊對雄激素特別敏感,主要表現在頭頂和前額區域。這種敏感性導致毛囊的逐漸脫落,目前醫生仍在努力尋找其遺傳物質。
因此,脫髮的預防顯得尤為關鍵,在初期脫髮時便可觀察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跡象。崔韶芳分享了一種簡易的自我檢測方法以辨別脫髮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內。“透過牽拉試驗,即輕輕地從頭皮上抓起一束頭髮並輕拉,可以進行初步判斷。該方法也被稱作醫學上的參差試驗。正常情況下,若脫落頭髮數量為1至2根,則無需過度擔憂;但如果脫落3根或更多頭髮,則可能預示著脫髮問題。另一個自測方法是在洗頭時收集脫落的頭髮,若數量超過50根,則應考慮就醫。”
對於女性而言,雄脫更難以被察覺。張建中指出,與男性不同,女性雄脫通常是緩慢且不易發現的,因為女性的髮際線往往保持不變,使得脫髮問題更難被識別。而當脫髮問題已經產生後,治療不可忽視,可透過居家保養、專業治療、植髮手術以及植髮後長期養護保護頭髮。
在脫髮機制的研究中,張建中提到一種酶——5-α還原酶的發現。該酶能將睪酮轉化為二氫睪酮(DHT),後者是毛囊萎縮的促進因素。幸運的是,5-α還原酶的活動可以被抑制,從而降低DHT水平,阻止或部分逆轉頭髮稀疏。因此,如果雄脫髮現的早,可以透過吃藥的方式來治療。
儘管藥物治療在早期階段可以有效,但張建中也坦言,對於一些嚴重的患者,單純的藥物治療已無法滿足其治療需求,這時就需要考慮自體毛髮移植。“由於激素不敏感的毛囊——通常位於後腦勺——具有先天的抵抗脫落的特性,將這些毛囊移植到敏感區域可以有效改善脫髮狀況。”
然而,即便已進行毛囊移植,如果不採取藥物治療,未移植的敏感毛囊仍然存在脫落的風險。因此,外科植髮方法和內科服藥治療應該結合使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此外,與脫髮早期察覺趨勢類似,在治療方面,由於女性雄脫慢性性質,治療變得更加複雜。張建中對此持審慎樂觀態度,他表示,目前正在積極研究新的治療方法,期待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取得重大突破。
對於特殊人群,如產後的孕婦,由於生活習慣改變、激素紊亂等因素導致的脫髮,崔韶芳表示,市場上有許多適合孕婦使用的產品,但許多孕婦可能因不瞭解或缺乏意識而延誤治療。瞭解和選擇適當的治療產品對於預防和控制此類脫髮至關重要。
植髮行業進入2.0時代
受脫髮問題日益嚴重和人們對於外觀需求提升的影響,我國植髮行業發展迅速。頭豹研究院分析指出,2016年植髮則進入大眾視野,技術還未獲得認可,隨著植髮機構營銷力度加大以及植髮技術的不斷完善,植髮手術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促進行業發展。
預計未來,年複合增長率為18.1%,到2030年,中國正規植髮市場規模達756億元。頭豹進一步分析指出,未來隨著顏值需求的提升以及植髮宣傳的普及,居民對植髮手術的接納度將不斷提升。同時,隨著植髮向二三四線城市滲透、植髮市場的不斷成熟和規範化以及植髮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引入,中國植髮客戶群體將從脫髮患者擴充套件為大量尋求透過醫學治療而改善脫髮狀況的消費者群體,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在技術手段上,毛髮移植技術已發展至第三代,其中FUE技術及其升級版微針植髮技術成為國際主流。與早期的PLUG技術和毛囊單位移植技術(FUT/STRIP)相比,FUE技術直接從供體區“採集”獨立毛囊單位進行移植,留下的是微小的點狀疤痕,使術後恢復更快,外觀影響最小。微針植髮技術,作為FUE的進步,種植孔面積比傳統的種植孔小三分之一,更易掌握頭髮的生長方向,進一步提高了種植密度和自然度,實現了低創傷、高精準度及快速恢復的效果。
在診療方面,崔韶芳介紹,當前整個植髮行業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在1.0時代,行業中大多采用相對單一的植髮手段治療脫髮,而到2.0時代,脫髮治療採用分級診療、綜合治療的方法。
《脫髮分級診療白皮書》指出,對於男性和女性雄激素性脫髮,經典的表型分級分類方法,分別為漢密爾頓-諾伍德量表(Hamilton-Norwood)和路德維希(Ludwig)分級。2007年,韓國Won-Soo Lee等提出basic and specific(BASP)分級,相較於國際上主要針對歐美患者制定的分級分類方法,該分級更加適合亞洲患者的臨床應用。
在此基礎上,大麥微針植髮提出的脫髮分級診療概念根據發友脫髮量和脫髮程度將脫髮發友分成輕、中、重度等不同等級。輕度是指早期脫髮量不多,脫髮程度輕,照片有頭髮微微減少,毛髮鏡指標有變化。治療以藥物、居家養護、食療為主;中度脫髮是指照片頭髮減少,毛髮鏡指標變化明顯。治療以養固(藥物、理療等)為主。重度脫髮是頭髮明顯減少或禿髮,影響外觀,治療以植、養、固為主。
崔韶芳進一步指出,目前醫院門診部均由皮膚科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脫髮診斷向更加專業化轉變。“例如稀疏型患者,頭髮仍能蓋住頭皮,這類患者在脫髮分級診療中,不建議直接進行植髮,可先採用非手術治療手段,例如電動微針治療,結合藥物和低能量鐳射進行治療,在治療後再判斷是否需要植髮,實際上大部分患者無需進行植髮治療。”
此外,崔韶芳強調比起行業發展1.0階段的直接植髮,脫髮分級治療存在兩點好處。
一方面,在脫髮治療中,始終應該強調“預防大於治療”的原則。脫髮是一個逐漸加劇的過程,從最初的輕微脫髮到明顯的脫髮可能需要3至5年時間。如果人們能夠在脫髮初期就意識到問題,並進行相應的診斷和監測,使用適當的養護產品可能就足以控制脫髮,避免其進一步惡化至需要進行植髮的程度。
“未來可能脫髮的市場會大一點,脫髮市場包含植髮市場。植髮只是脫髮治療裡的其中一個手段,但它不是一個絕對性的手段。”崔韶芳認為。
另一方面,植髮手術應具備終身性質,大多數人可能只需進行一次手術,因為原則上手術後的頭髮能夠長期保持,不再出現脫落。脫髮分級診療方案允許患者在脫髮程序的任何階段接受恰當的治療,避免出現在早期直接植髮後,脫髮進一步導致需要進行二次植髮手術、付出更多金錢和精力的狀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