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中醫的七情內傷和飲食失宜
小王恭敬地點頭:“謝老師,我想請教您關於內傷病因的問題。”
謝老師微微一笑:“內傷病因是指由於人的情志、飲食、勞逸等異常,導致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失常的致病因素。內傷病因在邪氣來源、侵入途徑、致病特點等方面均與外感病因有明顯差異,主要包括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適度等。”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了謝老師的話,然後繼續問道:“那麼,七情內傷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謝老師耐心地解釋道:“七情內傷是指人的七種情緒,包括喜、怒、思、憂、悲、恐、驚。當這些情緒長時間過於激烈或不當處理時,會影響人體的氣血執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所以,七情內傷不僅是情緒過於激烈導致的,還與人體的生理狀況和適應能力有關,對嗎?”小王用自己的話總結著。
謝老師說道:“情志與人體的關係確實非常密切,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心神和五臟六腑的功能。首先影響心神,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生命的主宰。七情過激傷人發病,首先作用於心神,產生異常的情志反應和精神狀態。”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句話,他的神態專注而虔誠。他聽著謝老師的解答,心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中醫理論的尊重。
謝老師繼續說道:“情志的過度或不當表達,會損傷相應的臟腑。七情與五臟生理密切相關,是臟腑精氣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七情太過又可損傷相應之髒: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過度悲憂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
小王聽得入了迷,他深深地吸收著謝老師所講述的知識,感嘆著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他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將這些珍貴的知識傳承下去。
“易傷心肝脾,情志內傷,最易損傷心肝脾三髒。”謝老師繼續解釋道,“過於驚喜易傷心,導致心神不寧,可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等症狀;鬱怒太過則傷肝,可致肝氣鬱結,可見兩脅脹痛,胸悶太息,咽中如有異物梗阻,月經延後,甚則可見痛經、閉經、癥瘕等症狀。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可致心脾兩虛,可見心悸,失眠多夢,食少腹脹,便溏等症狀。”
《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賅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除了易損傷心肝脾三髒之外,情志內傷還極易損傷潛病之臟腑。所謂潛病,指病變已經存在但尚無明顯臨床表現的病證。”、他繼續說道:“七情內傷不僅易損傷心肝脾三髒,而且還極易損傷潛病之臟腑。比如曾患胸痺、真心痛、飧洩、頭痛等病證的患者,雖臨床症狀已經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現原病證的臨床症狀。”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認真地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句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小王還問道:“老師,我還想請教您關於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與情志的關係影響。”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頭道:“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情志活動產生和生命活動中,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怒則氣上,是指過怒導致肝氣疏洩太過,氣機上逆。”謝老師的聲音溫和而清晰。
小王聽得入了迷,他迫不及待地把筆記本翻到空白的一頁上,準備記錄下謝老師接下來的解釋。
“在臨床上,怒氣過盛會導致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甚至出現嘔血、昏厥卒倒等症狀。”謝老師的話語中透露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小王認真地聽著,他試圖將理論聯絡到實踐,思考著在不同的臨床情境下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問題。
“如果肝氣橫逆,還會影響到脾胃,導致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謝老師補充道。
“喜則氣緩,指過度喜樂傷心,導致心氣渙散不收。”謝老師開始解釋道。
小王認真地聽著,他心中泛起了對喜樂的新認識。他想象著這種情況在臨床中的應對方法。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甚至出現心氣暴脫的現象。”謝老師繼續說道。
小王思考著這些症狀可能給患者帶來的困擾,試圖尋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思則氣結,指過度思慮傷脾,導致脾氣結滯、運化失職。”謝老師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疾病機理的深刻理解。
小王快速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話,他知道這些理論對於日後的臨床實踐至關重要。
“脾氣結滯會導致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腹脹納呆等症狀。”謝老師補充說道。
小王心中一動,他試圖從中找出治療思慮過度引起的疾病的方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幫助。
“悲則氣消,指過度悲憂傷肺,導致肺氣耗傷、肺失宣降的病機變化。臨床常見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胸悶氣短,懶言乏力等症。恐則氣下,過度恐懼傷腎,致使腎氣不固、氣陷於下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大恐引起的二便失禁,甚則遺精等症。驚則氣亂,指猝然受驚傷及心腎,導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二便失禁等症。”謝老師接著解釋道,他的聲音深沉而溫和。
“情志病,即因情志刺激而引發的疾病。”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七情內傷多發為情志病,這意味著人們在面對各種情緒時,如果不能及時調適,就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鬱證、癲、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痺、真心痛、眩暈等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癥積、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
小王聽得入神,他開始明白情志病的病因和發展規律,心中對中醫學的奧妙更加著迷。
“情緒的變化對疾病的影響是雙向的。” 謝老師繼續說道,“如果情緒積極樂觀,七情反應適當,就有利於疾病的康復。但如果情緒消沉,或者七情異常波動,就會加重病情,甚至惡化。”
飲食失宜
小王心中略感激,便開始向謝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謝老師,聽說飲食失宜會損傷脾胃,導致各種疾病。不知道您對此有何看法?”
謝老師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開始了他嚴謹而親切的解答:“飲食是人賴以生存和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是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精微物質的重要來源。但飲食要有一定的節制,避免因飲食失宜而內傷脾胃,影響健康。”
他繼續道:“正如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如果飲食失宜,可成為內傷病因,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或正氣損傷而發生疾病。”
小王專心聆聽著,認真地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句話,儘量保留下他的每一個觀點和解釋。
謝老師見小王認真的樣子,心中暗自稱讚,繼續說道:“飲食物主要是依賴脾胃的納運作用進行消化吸收,故飲食失宜致病,首先損傷脾胃。由飲食失宜引起的內傷疾病常稱為‘飲食內傷’。飲食失宜主要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三種情況。”
飲食過飽和過飢
小王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個觀點,心中對於中醫的奧妙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繼續問道:“謝老師,您剛才提到了飲食過飽會損傷脾胃,導致各種疾病。那麼,飲食過飽具體會引發哪些症狀呢?”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了點頭,繼續解釋道:“過飽,指飲食過量超過脾胃的承受能力,如暴飲暴食,或中氣虛弱而強食,以致脾胃難於消化轉輸而引起疾病。”
他細緻地描述著:“輕者表現為飲食積滯不化,可見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嘔吐洩瀉,厭食納呆等,故《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甚者,可因脾胃損傷,或營養過剩,而發展為消渴、肥胖、胸痺等病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高梁(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疔)’等。”
小王提出了另一個問題:“謝老師,您認為攝食不足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哪些影響呢?”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過飢,指攝食不足,如飢而不得食,或節食過度,或因脾胃功能虛弱而納少,或因七情內傷而不思飲食,或不能按時飲食等。”
他細緻地解釋著:“《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長期攝食不足,營養缺乏,氣血生化減少,一方面因氣血虧虛而臟腑組織失養,功能活動衰退,全身虛弱;另一方面又因正氣不足,抗病力弱,招致外邪入侵,從而繼發其他疾病。”
小王聽得入了迷,心中對於中醫的深奧之處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努力保持著專注,認真地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句話,彷彿在為自己打下一筆寶貴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