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CT會致癌嗎?除了拍片還能幹啥?揭秘放射科,走近“尋光人”|第醫線

多做CT會致癌嗎?除了拍片還能幹啥?揭秘放射科,走近“尋光人”|第醫線

圖說:等待檢查的患者和家屬 奚榮佩 攝(下同)

不久前,“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說法上了熱搜。因多位醫生站出來闢謠及科普,讓“放射科”也從“幕後”走進大眾視線。我們都知道,很多病都要先“拍片子”看看,但放射科並不僅僅是“拍片子”的科室,它與臨床各科室融合發展,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極大作用。不久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陶曉峰團隊就為一名被子宮腺肌症病痛困擾多年的患者實施了子宮腺肌症磁波刀無創治療。

做臨床醫生的“眼睛”

“胸廓對稱,縱隔、氣管居中,雙肺紋理正常……”記者採訪時,一位放射科醫生正在給患者的胸部CT書寫診斷報告單。在陶曉峰看來,影像檢查報告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臨床決策,不能懈怠。“如果片子讀錯了,可能會影響治療方案。所以,每一張片子都要經過2名醫生的手,2人都要簽名。”

“腫瘤就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現在大家對肺結節更加關注了,早期肺癌的患者術後可以長期生存,甚至達到臨床治癒,這得益於影像學早期篩查以及精準診斷。”陶曉峰說,以肺癌為例,早篩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敏感、最準確的還是胸部CT。

一位肝移植病人在外院查出“肺癌”,抱著最後的“僥倖心理”來到陶曉峰的門診。“片子上有個球形結節,看著是很像肺癌。但仔細研究病史發現,病人用了免疫藥物,抵抗力下降,已經咳嗽了一個多月,因此,肺部這個陰影也有炎性的可能。”陶曉峰建議他回去休息,加強營養,一個多月後,病灶果然縮小了,壓在患者心上的石頭終於放下。

圖說:陶曉峰在讀片

持續探索運用新技術

放射科或許是醫院“最值錢”的科室,DR室、CT室、MRI室、DSA室……先進的檢查裝置幫助醫生更好地“捕捉”疾病的蹤影。上海九院是最早引入影像AI輔助讀片的醫院之一,AI輔助診斷系統可以高敏感地檢出陽性病例和病灶區域,再交由放射科醫師進一步診斷,從而省下大量陰性病例資料佔用的人力。陶曉峰說,傳統的人工模式下,影像科醫生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長時間工作必然會導致眼部疲勞,精神無法高度集中,引入人工智慧做初篩,大大提高了醫生的效率。

“放射醫學是一門依靠經驗積累的學科,技術在不斷進步,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放射科醫生不僅要全面掌握臨床知識,還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技能,才能讓更多患者獲益。”陶曉峰說。他在工作中發現,新型MRI檢查技術中,如彌散加權成像和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等技術,在甲狀腺結節診斷中存在巨大的應用價值,為此推動了臨床應用CT和MRI方法術前診斷和評價甲狀腺結節。他還利用分子影像方法判定腦膠質瘤、頭頸部鱗癌的腫瘤邊界,探討膠質瘤和頭頸部鱗癌的c-Met多型性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意義,取得了重大突破。

圖說:李女士和陶曉峰團隊合影

患者李女士受子宮腺肌症病痛困擾多年,婦科超聲檢查提示子宮腺肌病,口服藥物療效不佳,且出現了貧血症狀。術前MRI檢查提示患者子宮前壁腺肌瘤長徑已達5釐米,由於她難以接受傳統的有創治療,鑑於磁共振引導的聚焦超聲消融術具有無創、精確靶向定位和實時定量溫度控制的優勢,經婦科篩選入組,陶曉峰團隊為患者具體實施了無創手術治療。

陶曉峰介紹,磁波刀技術的優勢在於手術中可以精準無創測量靶區溫度,實時評估療效。2023年11月,九院放射科、婦科啟動“磁共振引導的聚焦超聲系統用於治療子宮腺肌症的臨床試驗”專案,未來將與多家單位合作,持續探索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寫報告準確又有溫度

在九院放射科,每天早晨都會研討前一天留下來的疑難病例。在陶曉峰看來,放射科醫生更要多學多看,比如很多人的片子看起來雖然不一樣,但可能得的是同一種病;也有人片子裡的陰影看起來一樣,但性質完全不同。因此,要注意異病同影、同病異影的情形。有時一個小得不起眼的影像,也會影響判斷結果。

陶曉峰每週都會給年輕醫生“改作業”,看看他們報告寫得是否準確,還要注意體現醫學溫度,因為每一張片子都左右著患者的喜與憂。比如,影像上出現的徵象要給予比較理性的描述,但不要寫得過於“直白”,會把患者嚇壞;如果患者是複查,還要認真作前後對比。再比如,AI讀片的精準度很高,很多沒有臨床意義的結節也會被“揪”出來,有一次AI提示某患者有35個結節,其中10多個高危,這時就需要醫生認真地核對、判別,最終寫報告時注意措辭,避免引起患者過度焦慮。

如今,醫學影像滲透到了醫學的各個角落,陶曉峰說,閱片細心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為有效治療提供依據。放射科醫生就像奮鬥在影像世界的尋光人,從影像中為患者尋找希望之光。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延伸閱讀】放射科常見問題 陶曉峰一一解答

1、哪些檢查有輻射?拍攝胸片和CT輻射大嗎?

答:過大的輻射量的確會致癌,但這裡的關鍵是“量”。按照中國輻射防護規範,一名在醫院放射科工作的醫務人員,每年放射的接受劑量不能超過20毫西弗,而對於普通公眾,一個人一年內接受的輻射量不超過5毫西弗(mSv)就是安全的。比如,一張X光片,0.1mSv;一次低劑量螺旋CT,1.5mSv。

超聲、核磁共振檢查屬於非電離輻射,產生的熱效應不致癌。

2、 既然輻射量並不高,為何適齡女性在拍片前醫生都會問一句,近期有無生育計劃?

答:雖然拍X光片的輻射量低,但拍片瞬間的輻射依舊可能損傷卵子。因此,半年內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在體檢時應儘量避開放射檢查,選擇超聲檢查或核磁共振是安全可靠的。

3、 放射科周邊是不是輻射大?

答:所有的檢查室都經過特殊的防護處理。比如X線的操作室和CT的操作室,都有鉛的防護。在不進行操作的時候,是沒有射線的。所以大家不必“繞道走”,但也不要隨意進入檢查室。

4、 拍片很快,為什麼取片不能“立等可取”?

答:放射科不是照相館,做不到立等可取。做完檢查後,醫生要根據影像進行分析診斷,且經過相關醫生稽核才能出具診斷報告。對於疑難病例,還要科內或多學科會診,一起綜合討論分析得出彙總結論。本著對病人負責、保證報告質量,醫生都會嚴格執行報告流程或時限。

5、 常規體檢要做PET-CT嗎?

答:不建議。健康人不建議使用PET/ CT體檢,因為它的輻射量要高於普通CT。而且它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即使作為腫瘤篩查專案還是要配合其他檢查,同時它也只適合特殊人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