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不能停”到“停藥再用”,肺癌用藥有新模式

從“藥不能停”到“停藥再用”,肺癌用藥有新模式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6月13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在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釋出一項臨床研究,證實了對於晚期肺癌患者採用適應性減量藥物治療的可行性。這意味著,長期依靠藥物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也能有“藥物假期”了。

晚期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藥,一旦開始吃,是不是就不能停藥了?這曾是很多患者的疑問,也是許多醫生的疑問。6月15日,廣東省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近十餘年,肺癌治療已經取得很大進步,許多患者使用靶向藥控制病情,甚至長達十年。“我們就有了一個想法,患者還需要不停吃藥嗎?”

在這種背景下,團隊啟動了這項研究。但他們面臨著一個特殊困難:如何能在早期就判斷病情是否復發,成為研究是否可行的關鍵一環。

隨著外周血迴圈腫瘤DNA檢測技術的發展,目前該技術可精確檢測血液中來源於肺癌的DNA片段,學術上稱為“分子殘留病灶(MRD)”而這些分子殘留病灶,成為評估癌症復發風險的“標誌”。

吳一龍表示,這一技術並非適用於所有的肺癌患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一類肺癌患者,在全身病灶控制良好、採用手術或化療手段消除影像學上看見的殘留病灶後,腫瘤標記物陰性,便可以藉助這項新技術檢測其腫瘤狀態。如果患者微小殘留病灶指標為陰性,則可以暫停使用靶向藥物一段時間,直到重新出現病灶或者相關指標轉陽性,再恢復靶向治療。”此外,這需要患者在停藥期間保持定期監測,一旦出現任一指標轉陽性,則重新用藥;而只有經過臨床驗證的技術,才能用於指導“藥物假期”。

研究結果令團隊驚喜:在入組參與研究的60位患者中,中位停藥時間達到了9個月。吳一龍表示,有近1/4(23%)的患者可達到長期停藥也沒有復發跡象,可以通俗地稱為“放長假”。而大約50%左右的患者,分子殘留病灶出現陽性,可以提前用藥讓其轉為陰性,則可以再次進入藥物假期,可稱為“間歇放短假”。

“許多參與研究的患者對我們表達了感謝,長期吃藥會有一定副作用,‘藥物假期’能讓他們更好地恢復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吳一龍表示,傳統的腫瘤治療思路是強化的“做加法”模式,而適應性減量治療研究,有助於減少患者的用藥負擔、延緩出現耐藥的時間。“每一個病人都應給予最適當的治療,不能治療不足,也不能治療過度。”

“我們期望能夠讓肺癌患者得到更精準的治療,不做過度治療,對患者有好處,也能更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在吳一龍看來,這項研究也讓他對肺癌的認識更進一步:“不要把它看成絕症,我們還有許多種方法讓患者活得更長、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