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做噩夢,家長如何正確應對?
做噩夢是無法避免的一種現象。當孩子對家長訴說自己的噩夢時,家長通常會覺得手足無措,安慰孩子“夢都是反的、假的”,忽略問題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夢境中反映的情緒可能是真的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中的部分內容可能是白天沒有處理好的思想過程,從潛意識中釋放出來。所以,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在夢中的情緒體驗,是害怕、緊張、擔心、恐懼、不安、傷心、疲憊無力,還是什麼樣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可能和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及孩子最近的心理狀態有關。比如最近孩子面臨考試,壓力大,容易焦慮,或者發生了被欺負、目睹暴力、被過度嚇唬、和親人分離、被朋友拋棄、環境適應不良等不愉快的事情。雖然平時存在負面情緒,但是從行為層面不容易被觀察出來,在熟睡的放鬆狀態下,就會出現在夢境中。
第二:妥善處理情緒問題
當孩子從噩夢中驚醒,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情緒,可以輕輕摸頭、拍背、擁抱,告訴他現在很安全,父母會愛護保護他。如果孩子近期的確壓力大,存在一些情緒問題,家長以不評判的、包容的態度瞭解原因,並提供孩子希望得到的幫助很重要。不要認為孩子擔心的都是不重要的、無所謂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對於大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變得非常困難,就像小馬過河的故事所講述的道理一樣,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和思考問題。開放包容的傾聽、無條件的幫助有利於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此外,運動是很好的發洩情緒的方法,可以增加一些令人愉快的神經遞質的釋放。也可以晚上做一做冥想,能起到放鬆情緒、緩解精神疲勞的作用。對於年齡小的兒童,白天可以到戶外玩耍,增加親人的有效陪伴,把日常生活安排得豐富有趣,可以起到緩解情緒的作用。
第三:正確處理對噩夢的預期焦慮
有些孩子非常擔心下次還會做噩夢,因此每到睡前就焦躁不安,不敢入睡。對於低齡兒童,可以透過“過家家”、繪畫、沙盤治療的方式,克服噩夢,“打敗”夢境中的怪獸。可以巧妙使用“暗示療法”,向孩子保證,做了這件事情(比如吃了這顆維生素,或者抱著毛絨玩具睡覺)就肯定不會做噩夢了。還可以透過睡前聽個放鬆、有趣的故事來轉移注意力。可以讓孩子給噩夢起一個代號,然後把這個代號寫到紙上,讓孩子把紙撕碎扔掉,以這種儀式化的行為象徵噩夢已經遠離自己。還可以透過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改寫噩夢內容,比如孩子夢到恐龍追著他跑,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變得安全,比如自己可以坐上飛機讓恐龍追不上,可以想象有個超人打敗了恐龍拯救了自己。
第四:避免接觸恐怖的素材
夢境中的場景素材和情節,來源於現實和想象,例如生活中真實見過的場景,電視、手機中見過的場景,道聽途說想象出的場景。這些場景的碎片雜亂混合到一起,往往形成了夢境的素材。所以,平時儘量不要讓孩子看一些恐怖片、災難片,不要聽恐怖故事,在使用電子產品時設定青少年模式,不要上網隨意瀏覽一些惡意剪輯的恐怖動畫。有時候孩子的恐懼可能來源於別人的話語和語氣,加上自己的豐富想象。比如當我們用非常憤怒、充滿懲罰意味的語氣說“再不睡覺就讓警察把你抓走”,由於孩子的現實判斷能力並不充足,他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會被警察抓走,而且這件事情無比恐怖。
當孩子頻繁做噩夢,家長開始非常擔心地盲目猜測原因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家長的焦慮情緒傳染,非常擔心自己會出重大問題,認為周圍的氣氛變得不再安全。所以,家長應保持情緒穩定,說話中肯、不要過度誇大。
第五:如果合併其他心理問題,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孩子不僅僅表現為做噩夢,還存在其他症狀,比如抑鬱焦慮、手機上癮、經常控制不住回想恐怖經歷、經常失眠等,需要儘早帶孩子到精神心理科就診。
文字|精神心理科 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