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話筒】真心的陪伴,共情的溫暖——伴青春年華再次綻放
以聲為筆,以情為墨
在文字的畫卷上繪出絢麗多彩的情感世界
讓我們在傾聽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朗讀者:宋晗(護理部)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患兒和家長在面對疾病時,往往是焦慮、無助、甚至是恐懼的,而醫務人員的一句耐心地解釋、一聲暖心的鼓勵,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撫慰他們的負面情緒,給他們脆弱的心靈帶去溫暖和力量。醫人先醫心,醫心必暖心,動人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著。
週一晨交班,護士們一起檢視、交接住院患兒的病情變化。其中一名病重患兒引起了我注意,她叫小詩,極度消瘦、重度營養不良。夜班護士著急地對我說:“護士長,小詩這兩天有些牴觸情緒,她厭煩陪住的家長,我們和她溝通也非常困難,她不願意配合治療”。我微笑著說:“彆著急,我一會兒和她聊聊”。
晨間護理後,我走進了小詩的病室。12歲的她扎著高高的馬尾辮,凹陷的臉頰與精瘦的骨骼輪廓顯得她異常單薄,30公斤的體重看起來難以支撐163cm的身高。只見她兩手扶著床檔,身體不自主地在一晃一跳,淡漠的表情中夾著一些煩躁。我微笑著對她說:“小詩你好,很高興認識你,你真是個亭亭玉立的美麗姑娘!我是病房的護士長,你也可以叫我磊磊阿姨。你和我家小朋友同齡,咱們也一定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而她只是淡淡地迴應我的問候。有過幾次對話,她似乎還是不信任我,上下打量著我說道:“阿姨,我也是第一次見到你,我喜歡你瘦瘦的身材”。我微笑說道:“謝謝你。”
我和小詩隨意的聊著,漸漸地,她坦露了想法,原來她是不想長胖,只想憑藉自己少吃的意志力保持“完美”的身材。聽到這兒,我心裡受到極大觸動,這個孩子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把自己從55公斤餓到了30公斤,這次入院診斷重度營養不良伴隨抑鬱狀態、電解質紊亂、低血糖、腦萎縮、心包積液等多臟器功能發生異常改變,想要再次恢復正常顯然很困難。家長只好把希望寄託在醫院,然而媽媽陪同住院後,極力要求孩子能吃則吃、能多吃則多吃。一時間,覺得人人都在逼她長肉,自己想要保持良好身材的路好像被大家攔截了。她說:“我想一直瘦下去就不行嗎?”此時,更棘手的事情出現了,她開始牴觸媽媽的陪住、牴觸醫生的腸內腸外營養治療方案、牴觸留置鼻胃管,甚至牴觸住院,執意要求出院。
我心裡想,不管如何,在她住院的過程中,我們就是患兒和家長的精神依靠,我們要給她們心理上的支撐。我對小詩說:“寶貝,30公斤的體重難以支撐你的身體,這樣並不利於你保持完美身材,你看阿姨胖嗎?”“阿姨,我覺得你不胖,標準身材。”我溫和地說:“咱倆個子差不多一樣高,我53公斤,和你之前一樣。你也認為這樣很標準,但現在只有30公斤的體重有些偏輕,阿姨幫你想想辦法,咱們一起保持標準身材,怎麼樣?”我的話音剛落,她充滿著期待對我說:“好呀好呀,您有什麼好辦法?只要不讓我長肉就行。”我耐心說到:“醫生和護士幫你計算每日所需能量,咱們長得不是肉,是能量。每天增加一些能量,合理的把能量再分配到大腦、甲狀腺、心臟、面板等各個器官,保證它們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成分,好嗎?”“好的阿姨,但是我只接受慢慢增加,不接受強硬灌輸。”我肯定的回答她:“沒問題,聽你的,慢慢來,咱們合作愉快!”就這樣,我與小詩聊了第一個4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幫她建立起戰勝困難的決心。
之後的每一天,我都會走到她身邊,給她更多的關注與鼓勵。雖然每天都看到她不願接受體重增長的樣子、看到她喝下腸內營養製劑後排斥的表情、聽到她說“凡是勸她長肉的人都像是惡魔,沒人能夠真心理解她”……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這一切已經超出了我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能夠治癒她的是治病又醫心。我把小詩的心理過程講給科室醫護團隊,我們制定了一套個性化的治療護理方案,最大程度地減輕她的心理負擔與身體疾病。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小詩告訴我:“您不知道,腸內營養粉有多難喝,每天我都是咬牙堅持嚥下去的。”我拍著小詩的肩膀微笑著說:“寶貝,最近你的腸內營養攝入和整個身體狀態都有明顯好轉呀,面板的紫紋都慢慢消失了。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看來咱們配合真的很默契,更是事半功倍!”她連連點頭。小詩媽媽避開孩子,拉著我的手說:“護士長,真的太感謝您了,這孩子只聽您的話,我的話她根本聽不進去。”我語重心長的對媽媽講:“家長,您彆著急,孩子很懂事,能量慢慢補充,一定不能強硬灌輸,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逆反,更不配合治療。目前孩子的身體狀況已經有很大的改善,我會一直陪著你們。”媽媽也感悟到了強硬的言語及操之過急的心態不適合促進孩子健康。
週末下班前,我像以往一樣到床旁看望小詩,顯然我們的溝通比之前更加順暢了。她看到我走過來,親切極了,主動貼近我的身邊悄悄地說:“磊磊阿姨,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您很溫柔,也懂我的心思,不強迫我,還能幫我恢復健康,我喜歡您。”我欣慰的把她擁入懷抱,對她說:“謝謝寶貝,我也非常喜歡你。謝謝你和媽媽對我的信任。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媽媽就像我的姐妹一樣,我們希望你健康成長。”小詩媽媽站在一旁,同樣是被感動到淚目。
擁抱小詩的瞬間,我的表情保持著鎮定,但心裡卻波濤起伏。這是一種其他職業很難體會到的信任:一個陌生的家庭,我們相處短短几天,就能夠對我掏心掏肺地講述自己的故事。透過我的支援和鼓勵開啟心結,順利接受著治療,發自肺腑的稱我為“媽媽”。在這個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了“性命相托”的深刻含義。
經歷了三週的精準治療與精心護理,小詩媽媽激動的對我說:“感恩遇到您,感謝您的一路相伴,是您的支援與鼓勵,讓孩子眼睛裡有了光,堅強地走下去,恢復了健康。”小詩的體重增長到44公斤,面板恢復了彈性,精神狀態良好,各項指標接近正常,順利出院了。出院前,我們互留了聯絡方式,並且約定:出院後好好吃飯、健康快樂成長。以後路上有難過的、想不通的事情,只要願意分享,我都願意傾聽、給予幫助。
臨床護理工作中除了用手和用腦,更要用眼和用心,除了關注患兒的軀體病痛,還要走進患兒及家屬的內心,用共情的方法換位思考,理解家屬的焦慮與哀傷,用我們的細心與愛心發現他們的難處,用真心溝通,從心底的認可到獲得信任,盡最大可能提供幫助與安慰。
文 | 付磊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選“在看”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