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提綱解讀之太陰篇(4)

傷寒六經提綱解讀之太陰篇(4)

導讀:傷寒六經系統,太陰系統包括脾和小腸,乍一看是較為容易理解的一個提綱和篇章,但是因為結胸證的存在,以及脾和小腸關係一直以來的混為一談,使該提綱的解讀,也較為不易。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疾病的發生,一定存在病位,且這個病位必然涉及臟腑、經絡及其氣血供應之地。傷寒六經之太陰病,其病位在脾與小腸,這是我們正確解讀太陰病提綱的前提。

五臟穿鑿論認為脾與小腸相通,故而大家往往把脾和小腸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著實體和功能方面的本質區別。小腸作為消化系統的一個空腔臟器,其主要功能是泌別清濁,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脾臟,古人認為包括了胰腺,也被稱為副脾,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幫助小腸進行消化吸收,二是把小腸吸收的能量有序的供給其它臟腑,故而被稱為升清降濁。太陰脾系統作為後天之本,脾與小腸相互配合,為人體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這非常重要。

醫家形容太陰系統疾病的特點,往往用“本虛標實”來形容,即脾多為虛證、寒證,小腸多見實證,這個觀點在太陰病提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腹滿而吐、食不下,提示我們六腑以通為用,當小腸功能異常,如被寒、溼、食等邪氣阻礙氣機,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以及吃不下飯這些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此類症狀屬於小腸梗阻,或者不完全性梗阻,以及小腸功能紊亂,病位在小腸。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提示我們脾臟容易出現虛證、寒證,所以很多脾虛的人群,即使沒有吃寒涼與刺激性食物,依然會出現大便稀、次數多的情況。在脾虛人群中,尤其是兒童中,經常出現腹痛,這些都充分說明脾臟虛寒的特性。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提示我們脾與小腸疾病的一個典型特點,那就是容易形成結胸之證。脾與小腸功能聯合,為人體提供能量供給,供給重點是胸中大氣,當脾與小腸功能失常,加之不當使用寒涼下法治療,脾系統更虛,胸中大氣不能有效得到能量供給,反被寒邪痰飲等阻滯樞機,故而出現阻滯,結於胸下。胸下結硬,除了疼痛,還可能出現胸悶氣短等關聯症狀,這是臨床中需要注意的點。

醫聖仲景在太陰病提綱中娓娓道來,從小腸、脾、胸中大氣三個方面,揭示了脾系統疾病的核心特點。另外,脾臟具有的重要功能是升清,是後天之主,所以脾功能異常,會出現面色萎黃,即現代醫學所講的貧血或者類貧血狀態,需要注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