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奇妙作用:打針鼓包就找它!
作者:黃仙霞 王亞倩 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公益科普支援:廣東省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蔬菜”博士,今天要帶領大家走進重新認識我們的老朋友——土豆的奇妙作用!
說到土豆,你是不是想到了那個呆頭呆腦的卡通人物,比利·克里斯特爾?或者是那個永遠帶著圍裙,喜歡燉一切的奶奶?哈哈,對不起,我想象力有點太豐富了。其實土豆可沒有這麼簡單哦!
土豆味甘,性平,具有和胃健中的功效,外用可解毒消腫。主治胃痛、癰腫、溼疹、燙傷。看來中醫早就認識了土豆的功效了,只是百姓把它當作一種食物,日常食用而已,導致“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土豆的藥用作用被埋沒了,有證據表明,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4倍左右。
土豆近來在健康衛生領域也發揮著極大作用。最常見的是小寶寶接種疫苗後出現紅腫硬結,醫生通常會建議生土豆片外敷,大家會疑問,土豆外敷?為什麼?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發現大家有以下這些疑問:打針的時候鼓包了怎麼辦?抽完血就青了一大塊怎麼辦?回去用熱毛巾敷了一下,為什麼越來越青了?
這個時候,就要請出我們的“土豆”,發揮它的特別之處。
土豆的特別之處
針對注射後的紅腫硬結,普通熱敷吸收慢,易導致接種部位腫脹、疼痛、瘙癢、患兒煩躁不安甚至發展成無菌性膿腫。
我國傳統中醫認為,土豆具有多種功效,其纖維素細嫩,區域性外敷可散瘀解毒,軟化血管。同時,還能阻斷血管緊張素Ⅰ 轉化成緊張素Ⅱ,舒張周圍血管,有利於水腫的吸收。土豆中還含有龍葵鹼,具有殺菌、消炎功效。
因此使用鮮土豆片含有消腫、散瘀、鎮痛的作用。區域性外敷後清涼、舒適,可使硬結侷限、次日疼痛明顯減輕。連續外敷還可促進肌肉纖維的恢復。
同時,鮮土豆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澱粉以及內膽甾烷衍生物茄鹼,能參與人體內糖類、蛋白質及脂類的代謝,區域性貼敷還具有改善血液迴圈、營養區域性組織、加快血液流通,促進區域性藥物的吸收,起到消腫、散結的功效。
對於因疫苗接種已經形成的紅腫硬結,外敷土豆片治療消腫散結效果明顯,且未出現毒副反應,在腫脹和硬結反應發生早期可用,迅速降低孩子的灼熱和疼痛的感覺,減緩硬結的形成。
效果這麼好!怎麼用呢?
使用方法:將新鮮生土豆洗乾淨,去皮切成薄片,厚約0.3cm,敷在輸液鼓包部位,用保鮮膜包裹好,土豆片變幹後立即更換新鮮的,注意隨時觀察皮膚變化,每日可進行多次外敷。
但是土豆不是萬能藥,如果嘗試外敷後,仍然不能緩解,甚至出現熱痛,皮膚瘙癢,立即停止使用,馬上到醫院就診。
來自土豆的小建議
主動預防,儘量避免接種後紅腫硬結:
第一,做好防護工作。在注射過程中,避免小寶寶大幅度運動,請緊緊抱住您家孩子。
第二,注射結束後注意按壓方法。千萬不要揉搓針眼處,用幹棉球直接按壓5-10分鐘即可,當天洗澡時請勿揉搓。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