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搓澡,為什麼身上還有“泥”?

經常搓澡,為什麼身上還有“泥”?

這個冬天,和哈爾濱一起火的還有東北的「搓澡文化」。

網友們在社交平臺分享搓澡體驗,也有人好奇:為什麼身上總有“泥”可搓?泥越多代表身上越髒嗎?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洗澡時搓下來的“泥”到底是什麼。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粟娟

為什麼每次洗澡都有泥可搓?

洗澡時搓下的“泥”主要成分是皮屑、油脂、汗水、灰塵等。

皮膚進行新陳代謝時,表皮更替會產生角質層脫落,皮膚附屬器會排出分泌物(如油脂和汗水),這些物質與皮膚表面附著的灰塵等混合後形成垢著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隨搓澡而掉落,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泥”。

皮膚新陳代謝是持續進行的過程,因此會不斷產生新的垢著物,表現為“老搓老有”,而並非真的髒。

如果皮膚清潔不到位,這些物質堆積過多,就容易引起分泌物排出受阻,或合併微生物感染,產生異味或皮膚疾病。

清潔過度,如搓澡頻率過高、力度過強等,也可能造成皮膚屏障受損,導致皮膚乾燥、敏感,誘發或加重溼疹、皮炎等皮膚問題。

用力搓澡,破壞皮膚“保護膜”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抵禦外界刺激最重要的屏障,共有4道屏障:

1角質層

皮膚最外面的角質層是物理屏障,一方面可防止外界環境中的物理、化學、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質進入;一方面可阻止皮膚內水分等物質滲出。

2微生物動態平衡

正常皮膚表面有很多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在皮膚的弱酸性環境下,馬拉色菌等“好微生物”與“致病微生物”形成競爭關係,抑制病原體繁衍,還可分泌抗菌肽等化學物質,殺滅病原體。

3黑色素細胞

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可合成黑色素來吸收紫外線,進而保護深層細胞、結構。如果沒有黑色素,皮膚被暴曬後極易曬傷。

4免疫細胞

皮膚角質層中“常駐”著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協同免疫分子形成了一層免疫屏障。

皮膚表面的角質層、脂質膜共同構成了皮膚的屏障保護層,不但可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損害,還能防止體內營養物質尤其是水分的喪失。

皮膚屏障聽起來一層一層“很厚實”,但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能使它受損,比如過度清潔、去角質,可直接造成機械刺激損傷。

如果使勁兒用搓澡巾搓,就會破壞這層保護膜。如果洗後用手指搓皮膚能聽見吱吱的聲音,就說明搓洗過度了。

冬天洗澡有幾個注意事項

皮膚清潔需要把握好頻次和力度。其實,只要勤洗澡(秋冬一週2~3次,天熱可以適當增加頻率),不用頻繁搓洗就有助去除過多的垢著物,讓皮膚保持健康狀態。

特別喜歡搓澡的人,頻率也不要太高,一個月左右搓1次即可。建議選柔軟的毛巾或其他工具,質地別太粗糙,肘部、膝蓋等角質層厚的部位可以用搓澡巾,注意力度別太大,不要搓得又紅又痛。

身體出油少、皮膚易乾燥、年齡偏大以及患有皮膚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搓澡,以免越搓越幹,引發不適。

需要提醒的是,搓澡後需及時塗潤膚霜,做好保溼工作,以幫助皮膚建立保護屏障。

此外,冬季洗澡還要避開以下誤區:

  • 從外面回到家中,不要立即洗澡,應休息30分鐘~1小時,讓身體逐漸暖起來後再洗;
  • 洗澡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以免長時間處於封閉、不透氣的環境,導致身體缺氧、供血不足,或洗掉過多皮脂膜,引起乾燥、起皮屑、瘙癢等;
  • 不宜用熱水燙洗,過熱的水容易將皮脂膜溶解,使瘙癢加劇,水溫以40℃為宜。▲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王淑穎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