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健康謠言背後的真相:邏輯與常識

揭秘健康謠言背後的真相:邏輯與常識

現在各種平臺上有很多所謂的健康科普或提示,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健康焦慮的來源,甚至說是健康謠言……

這類的資訊倒並非一定是虛構或者編造了什麼,而是利用了很多人對於統計學的不瞭解,玩了一些文字或者數字遊戲,給人帶來一些違背客觀的直覺而已。


比如,前段時間有個新聞上過熱搜,大致是喝牛奶會增大乳腺癌、卵巢癌等腫瘤的風險。這是一個真實、有意義的研究(圖一),可能對於一些腫瘤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探索有一些啟發意義,但是,這個研究能夠說明牛奶就不能喝了、女孩子們喝牛奶就會得乳腺癌、卵巢癌嗎?


顯然不是的,至少我們得看看這個所謂的「增大風險」是增大了多少……這篇文章裡面也說了,「每天多攝入50克乳製品,與總患癌風險會增加7%,患肝癌的風險增加12%,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7%有關」……這個風險看著是增加了不少,但真的很值得擔心嗎?50克乳製品就能讓乳腺癌風險增加 17%,那我多喝幾杯是不是就必得無疑了?


這就涉及了醫學研究中「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的概念,相對危險度是指 2 個人群發病率的比值,通常為暴露人群的發病率和非暴露人群的發病率之比,這種相對危險度也可以透過風險百分比的上升或下降來描述。


我們還是以乳腺癌為例,55歲以後進入更年期女性是45歲前進入更年期的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的1.5倍。相對危險度1.5倍是指她們的患病風險增加了50%。相對危險度1.0代表沒有風險升高。而相對危險度0.5是指風險降低了50%。


很多人覺得50%是對患癌風險的很大升高,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實際上,1.5 的相對危險度對應實際風險升高是很小的,畢竟對於某個特點腫瘤的發病率來說,往往基準值是以十萬分之一、萬分之一、千分之一這樣的量綱來計的,喝一口牛奶、喝一點酒、久坐一點……無外乎是風險從十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點二這樣的區別。


因此,相對危險值為1.5也算得上是眾多腫瘤風險因素中最溫和的。比如,吸菸會增加肺癌的患病風險。那吸菸者相對非吸菸者相對風險是多少呢?25!這意味著吸菸者發生肺癌的風險可能是非吸菸者的25倍。將其轉化為百分率,風險增加了2400%。這才是符合我們通常理解的致癌高危因素的量級。


所以,需要記住的是,當您聽說某研究發現患病風險提高了50%或100%時,要知道100%並非是患病風險上升的上限,很有可能只是從萬分之1到萬分之 1.5 或者萬分之2 的區別,遠遠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風險升高 100%,那就意味著做了某種事一定會得癌……




這時候,你再看圖二中這樣順杆爬的健康焦慮製造者,透過這些例證來說明自己的陰謀論如何高明的論調,在現代科學素養面前是有多麼可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