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膳食指南“落地”,才能吃得既美味又營養

讓居民膳食指南“落地”,才能吃得既美味又營養

李先生,年僅28歲,在體檢中發現“三高”。對於這個結果,他雖然難以接受,卻也覺得是意料之中。身高175釐米,體重已有80公斤,無肉不歡,對蔬菜、水果“不感冒”,長期久坐不動是他的生活常態。李先生在醫院營養科瞭解到,自己在胖的同時,還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透過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李先生許下龍年願望。

其實,像李先生這樣“營養不良的胖子”並不少見。胖不等於營養過剩,很多時候胖更容易缺乏營養,因為他們往往存在飲食搭配不均衡,主食、高油食物攝入過多,優質蛋白、蔬菜等攝入不足問題。多位專家建議,遵循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八條平衡膳食準則,就能吃得既美味又健康。

新的飲食習慣催生新的“飲食病”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改變,食管疾病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我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已高達1.65億,1600多萬名患者會發展成為更加嚴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北京世紀壇醫院、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北京同仁醫院、宣武醫院等多家醫院都已開設胃食管反流病的專病門診。

北京世紀壇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紅介紹,就診患者主要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老年人,他們隨著年齡增長,食管下括約肌逐漸鬆弛,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另一部分為年輕人,主要特徵是喜歡喝咖啡,鍛鍊少、經常處於久坐狀態,工作忙壓力大,胃動力較差。

正常情況下,吃進去的食物經食管進入胃,在胃裡消化研磨後,進到十二指腸。發生胃食管反流後,會出現逆蠕動狀態,胃裡的食物反流到食管。該病與生活習慣、飲食方式密切相關,如喜食濃茶、咖啡、甜食、高油脂的食物;一頓飯吃得過飽過多;吸菸、飲酒;久坐不動等。劉紅具體解釋,像蛋糕、點心這類甜食,高油脂、高碳水食物,它們進到體內以後會刺激胃酸分泌,胃酸分泌過多,如果不能及時進入十二指腸,就會反流到食管;難消化的食物又會使胃排空時間延長,吃多了也容易引起反流。另外,長期飲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會影響食管下括約肌功能。

胃食管反流病最典型的症狀是反酸、燒心,胃酸反流到食管的上端或咽喉、口腔,還可能引起咽喉部和口腔部的症狀。

在劉紅看來,調整飲食和起居習慣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礎,“如果患者僅靠藥物治療,而不改善生活方式,有可能用藥三天症狀立即消失,一旦停藥反流又會出現。”

具體如何調整生活方式?多位消化科專家在公開場合強調,改善和預防胃食管反流病,少食或不食高脂、高鹽、濃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結構,吃什麼食物容易發生反酸,儘量避免這類食物;某一時間段食用某些食物容易發酸、燒心,儘量避免這一時段吃這種食物。三餐七分飽,也可以減少反流症狀。

高尿酸已經成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後的“第四高”。《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3年版)》中指出,我國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北京市隆福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易旭介紹,影響尿酸水平的不僅是高嘌呤的食物,高糖食物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高糖食物的熱量通常不低,長期攝入,易致體重超標,不利於尿酸的排出,進而可導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另外,果糖攝入過多,也會導致人體內源性尿酸升高。”易旭進一步解釋道。

除大家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外,痛風、超重肥胖、骨質疏鬆、心臟病、腫瘤等疾病的高發都和膳食結構、飲食習慣有關係。航天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許美豔具體介紹,像黴變的食物和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乳腺癌和高脂飲食關係密切;老年人中常見的肌少症和高蛋白類食物攝入量不足有很大關係;骨質疏鬆的高發和我們的奶製品、豆類等高鈣食物攝入不足有一定關係;心臟病的發生和血管病變有關,而血管病變和高脂、高糖、高鹽的飲食習慣相關;高脂、高糖、高能量、精製碳水化合物等攝入量增加、運動量減少會導致代謝出現問題,進而導致超重肥胖的發生。

遵循平衡膳食準則,吃得更健康

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有利於保持身體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2022年4月26日,中國營養學會發布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根據居民營養狀況的調查,提出8條平衡膳食準則。在告訴大家吃什麼的基礎上,教大家如何吃得更健康。

其中,新版膳食指南中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由此前的不超過6克,降低為不超過5克。對此,許美豔表示,高鹽飲食不僅影響血壓,和骨質疏鬆也有關係。礦物質鈣和鈉在身體中屬於競爭關係,對於骨質疏鬆人群,如果飲食上口味較重,會發現補鈣的效果很差,這是因為鈉攝入過多,會加速鈣的排出。“減油減鹽方案有效的關鍵在於可落地執行。這裡想跟大家強調的是,口味的改變應循序漸進,比如重口味的人快速減少鹽的攝入量,味蕾沒有適應鹹度的變化,就會覺得飯不好吃,可能心理上會產生抗拒感,就難以堅持減油減鹽計劃。所以,建議需要進行口味調整的人群,可以每兩三個星期下調一次油鹽攝入量,讓味蕾慢慢適應這種變化,口味也會慢慢變得清淡。”許美豔建議。

新版膳食指南中提到“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奶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全穀物列入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美豔介紹,全穀物是指完整、碾碎、破碎或壓片的穀物,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鎂、鐵和膳食纖維、抗氧化成分等,如糙米、雜糧、蕎麥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緻碳水在加工的過程中會把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有益物質去除,導致營養價值降低,常見的精米、白麵,使用精米白麵製作的蛋糕、點心、餅乾等都屬於精緻碳水化合物。

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對於預防慢性疾病、避免超重肥胖、調節腸道菌群等都有好處。不過,粗雜糧也並非人人都適合吃,健康人群粗雜糧佔主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即可,對於胃腸功能不好、營養不良等人群建議還是以精細糧為主。需要說明的是,膳食指南提供一般人群總的飲食指導,具體到每個人的飲食是需要個體化的,即根據個人情況進行細緻化的調整。

另外,對於膳食指南中推薦的“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很多人會感覺執行起來有些困難。對此,許美豔表示,可能很多人存在誤區,12種食物並不是指12道菜,比如一碗八寶粥,裡面有大米,再搭配赤豆、扁豆、紅棗、花生、蓮子、桂圓、枸杞子等材料,其食材就可以達到十多種。因為,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人的飲食比較單一化,這一條建議的初衷是建議大家食物多樣化,比如在烹調主食時,大米與雜糧、雜豆搭配食用,一盤菜中放入多種蔬菜,或蔬菜肉類一起烹飪,可能營養價值就可以實現1+1>2的效果,也可以減少營養缺乏情況的發生。

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食物的營養成分,影響身體健康。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新增一條準則為“會烹會選,會看標籤”。國家衛健委指出,蔬菜類食物減少營養素損失,除了直接生吃外,可採用蒸或急火快炒,或採用“水油燜”的方式,即用加少量油的半碗水來替代大量炒菜油,菜下鍋翻勻後再燜一兩分鐘。穀物在烹飪時最容易損失維生素B_1,在米飯中加入糙米、小米、雜豆等全谷雜糧食材,並經常吃些蒸煮的山藥、紅薯等薯類替代部分白米飯,是增加多種B族維生素的好辦法。魚肉類採用清蒸、燉煮是好的烹調方式,油炸和炭火燒烤則是最不健康的。

新京報記者 劉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