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三十六講》解傷寒條文之咽乾煩躁(029)

《經方三十六講》解傷寒條文之咽乾煩躁(029)

導讀:咽乾煩躁,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熱證,尤其是見於陰虛有熱,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滋陰清熱,但醫聖仲景卻告訴我們應該復陽。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來看看該傷寒條文。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關於此條文,歷代醫家的理解基本趨於一致,主要描述了陰陽兩虛人群感受外邪之後的一種治療方法,並且告訴了我們治療原則,即先復其陽,再復其陰。此條文雖然醫家認識一致,但其中仍有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即少許爭議,需要我們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條文開篇,講了患者感受外邪之後的症狀,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看似像桂枝湯症,其實不然。症狀群中,脈浮、自汗出,提示了營衛不和;小便數、微惡寒,提示了陽虛;心煩、腳攣急則提示了陰陽不足。綜合來看,條文中雖然有營衛不和,但更主要的病機是體內陰陽不足。

當身體內部營衛不和與陰陽俱虛同時存在時,我們不能使用桂枝湯攻其表,因為桂枝湯會加重體內陰虛症狀,氣雖液脫,陽虛亦加重,非常符合“桂枝下嚥、陽盛則斃”的說法。條文中給出了錯用桂枝湯之後的異常反應,四肢厥冷、咽中幹、煩躁吐逆,陰陽進一步虛損。古人認為陰難以速生,但陽會出現立亡,且養陰會進一步加重傷陽,故而固陽以守陰,先復其陽是第一要務。使用甘草乾薑湯復陽,當患者手腳逆冷恢復,表明陽氣已經恢復,此時及時變換治療方法,使用芍藥甘草湯恢復陰津匱乏。透過這樣有序的治療方法,可以很好的達到疾病治癒的目的。

本病的治療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復陽與復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或者說可以承受的藥物副作用。如復陽過程中出現陽明胃燥,即條文中所講的胃氣不和、譫語,適當使用調胃承氣湯調和胃氣,解除胃燥。若是復陽過程中,出現重汗,陽氣丟失嚴重,則要使用四逆湯急救回陽。

學習該條文,我們要掌握疾病治療過程中一個技巧,即陰陽兩虛時,如何復陽?部分朋友講,補陽不就行了,答案是否定的。甘草乾薑湯復人體陽氣,被稱為守中復陽,即守住人體中焦脾胃,保持中氣的一種正常執行,才能進一步進行陽氣恢復,否則就會傷陰,出現各種壞證。甘草乾薑湯,甘草用藥倍於乾薑,以甘勝辛,就是守中復陽的典型思路。

傷寒該條文,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我們要小心翼翼,採取正確的治療原則,掌握疾病治療轉換的時機,同時避免可能出現的藥物副作用。若是對該條文進行評價,那就是溫馨關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