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醫院在虧損,一邊患者看病貴,那高昂的醫療費用去哪裡了呢?

一邊醫院在虧損,一邊患者看病貴,那高昂的醫療費用去哪裡了呢?

近年來,“看病貴”成為困擾我國乃至全球許多地區民生的重大議題,而與此同時,不少醫療機構卻面臨著經營虧損的窘境。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引發了公眾對高昂醫療費用去向的深度關切——一邊是醫院在虧損,一邊是患者為醫療費用叫苦連天,那麼,鉅額的醫療費用究竟流向何方了呢?

一、醫療裝置和技術的投資與維護

從目前的調查上看,高昂的醫療費用很大一部分被用於現代化醫療裝置和技術的引進與維護。高階醫療裝置如CT、MRI等,不僅初始採購成本極高,其後期的運營維護同樣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例如,一臺先進的PET-CT掃描器、3.0T MRI機或醫用直線加速器等裝置的市場價格通常在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這對於任何一家醫療機構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醫療裝置更新迭代速度快。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醫療裝置和器械不斷湧現,為提供更高精度、更安全、更舒適的診療服務,醫院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定期更新裝置,這筆投資是連續不斷的。而這部分成本自然會被分攤至醫療服務專案之中。

假設一個三甲醫院引進一臺國際頂級品牌的3.0T核磁共振裝置,那麼它的初期購置成本就高達上千萬元人民幣。

此外裝置每年的維護費用、配件更換、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等後續投入,每年可能達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元。這類高階裝置雖然能顯著提升診斷精確度,但也使得相關檢查專案的收費隨之升高,成為患者醫療費用的一部分。

二、藥品和醫用耗材的價格攀升

藥品和醫用耗材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昂的價格也是導致醫療費用上升的關鍵因素。

新藥和高值醫用耗材的研發週期長、成功率低、投資規模大,包含基礎研究、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等階段。所以製藥企業和醫療器械公司為了收回研發投入,往往會在產品上市後設定較高的價格。

同時,流通環節的加成以及未被充分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的部分,都會使藥品和耗材的實際價格居高不下。

此外,創新藥品和醫用耗材在專利保護期內享有市場獨佔權,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生產商可以自由定價。尤其是在沒有參照標準或者替代品的情況下,價格更容易走高。

從政府出臺的政策來講,由於醫保政策影響,醫保目錄的調整速度與藥品和耗材更新速度有時不能同步,導致部分新藥和高值耗材暫時無法獲得足夠的醫保報銷比例,患者自費部分較多,客觀上造成價格上漲的感覺。

在某些情況下,醫用耗材領域還存在著灰色地帶和利益鏈,個別企業透過公關手段影響醫院採購決策,使得部分醫用耗材的價格遠超其實際價值,進一步加劇了價格虛高問題。

三、人力資源成本的提升

在現代社會,醫護人員的培養成本日益增高,尤其是高階醫療人才的供需矛盾,導致薪資待遇水漲船高。

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包括醫生、護士、技師等,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的教育和培訓過程,而這個過程所消耗的教育資源、時間成本以及生活成本都在逐年增長。

高等醫學院校的學費、住宿費、實踐教學資源等費用不斷增加,同時畢業後規培、專培等繼續教育階段也需要醫療機構投入大量資金。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社會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高層次醫療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然而,醫療人才的供應量並不能及時跟上需求的步伐,導致高水平醫療人才供不應求,醫院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得不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從而提高了人力資源成本。

醫院要維持一支專業高效的服務團隊,就需要承擔起不斷增長的人力資源成本,這部分成本也無疑會體現在醫療服務價格上。

此外,醫生和其他醫療工作者的工作強度大、責任重大,為了體現其專業價值和勞動付出,薪酬待遇理應得到相應提升。

特別是在我國,近年來醫療行業逐步推進薪酬制度改革,醫生陽光收入有所提高,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公平原則的舉措,但也意味著醫療機構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增加。

如何在確保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合理控制和最佳化人力資源成本,已成為醫療改革和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透過深化醫改、最佳化人才結構、建立科學的薪酬體系和績效評價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力資源成本給醫療機構和患者帶來的經濟壓力。

四、運營管理與非醫療成本

除以上直接醫療成本外,醫院還需承擔各類非直接醫療成本,如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行政管理、資訊化升級、市場營銷等各項開支。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環境下,為了獲取競爭優勢並保持運營活力,醫院在這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醫院需要建設、租賃或翻新適宜的醫療場所,包括門診樓、住院部、手術室、實驗室等,這些設施的建造、裝修以及日常維護都需要大量資金。此外,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普及,綠色節能型醫院的建設成本也有所增加。

同時,現代醫療機構越來越依賴於資訊化系統來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如電子病歷系統、預約掛號平臺、遠端醫療系統等,這些軟硬體設施的開發、採購、安裝、運維以及定期升級更新的費用非常高昂。

醫院的行政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法務部門、審計部門等非醫療直接部門的日常運營成本也不容小覷,包括員工薪酬、辦公用品、辦公場地租金、水電費用等。

同時,醫院的後勤保障體系,如餐飲、保潔、保安、物流配送等服務也需要持續投入。

為了擴大知名度和吸引患者,醫院往往會進行一定的市場推廣活動,如媒體廣告投放、公益活動贊助、學術會議組織等,這些都是必要的品牌建設成本。

另外,隨著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線上營銷和社交媒體運營也成為了一項重要支出。

但是,醫療機構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注重提高運營效率,最佳化資源配置,尋求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和降低非醫療成本,以期減輕患者負擔,促進醫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五、不容忽視的“吃回扣”現象

在醫療行業內,一些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在購買藥品、醫用耗材、醫療裝置的時候,接受供應商提供的非法經濟利益,即所謂的“回扣”。

這種嚴重違背了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行為,損害了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患者的權益,同時也推高了醫療費用,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藥品供應商為推銷自家產品,可能會向醫院或醫生提供回扣,促使他們在開具處方時優先選擇回扣高的藥品,而非根據病情最優選擇。這樣不僅可能導致過度醫療,還使藥品價格偏離其真實價值。

類似藥品回扣,供應商也可能在醫用耗材和醫療裝置採購環節給予醫院或相關人員回扣,以換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此類行為可能導致醫院選購價格偏高、價效比不符的產品,進一步推高醫療成本。

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性質的公共機構,本應以公益性為導向,但是吃回扣現象的存在,使得公共醫療資源被不當佔用,侵蝕了醫療服務體系的公信力和誠信基石。

政府和相關部門一直在嚴厲打擊醫療行業的回扣現象,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醫藥分離、實施藥品集中採購、加強醫療反腐監督、嚴懲違紀違法行為等,旨在淨化醫療環境,降低醫療費用,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結語

面對“醫院虧損與患者看病貴”這一現實難題,深入剖析高昂醫療費用的去向,有助於我們理解醫療體制執行的複雜性和挑戰性。

從政策層面看,推動醫療改革,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醫保覆蓋,規範藥品和耗材市場,調整醫療服務體系內部的利益格局,將是解決這一悖論的有效路徑。

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透過科技創新降低醫療成本,構建公平可及、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就醫負擔。

對於醫院,它們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有效打擊回扣現象,直接與廠家合作以降低中間成本。

而對於整個社會,我們更應該對醫療體系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改革,確保每一分錢都能物盡其用,為患者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醫療服務。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夠有錢看得起病,才能夠讓老百姓敢花錢治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