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藥:拔毒化腐生肌藥的四大點注意
拔毒化腐生肌藥主要適用於癰疽瘡瘍潰後膿出不暢,或潰後腐肉不去、新肉難生,傷口難以生肌癒合之證,以及癌腫、梅毒等。部分藥物還可用於溼疹、疥癬瘙癢、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翳障、耳瘡等。常用藥有紅粉、輕粉、信石、鉛丹、密陀僧等。但是,拔毒化腐生肌藥多具劇毒,用時應嚴格控制劑量和用法,外用亦不可過量和持續使用,特別是重金屬類劇毒藥物,不宜在頭面部及黏膜上使用,以防發生中毒。製劑時,應嚴格遵守炮製規範,以減輕其毒性,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瘡瘍包括所有的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痰、流注、瘰癧等。瘡瘍形成外有感受毒邪,內有臟腑氣血不和,致使毒邪結聚於區域性所致。瘡瘍一般的病程是初起腫痛,繼則成膿,潰破膿盡,生肌長肉而痊癒。所有常規治療有消、託、補三法,分別適用於初期腫痛、中期成膿和後期膿盡長肉。
小王輕輕敲了敲門,然後進了謝老師的辦公室。"老師,您好,我有一些關於拔毒化腐生肌藥的問題,不知道您是否能幫助我解答?"
謝老師轉過頭來,微笑著看著小王,"當然,小王,我很高興看到你對學習中醫如此認真。請坐,告訴我你的問題吧。"
小王坐下後,拿出自己的筆記,"我想請教一下,關於拔毒化腐生肌藥的使用,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點注意:因證選藥
謝老師點了點頭,"拔毒化腐生肌藥使用時需要特別小心。首先,你要注意因證選藥。也就是說,你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症狀來選擇合適的清熱藥。一切外瘍在潰破之初,必須先用拔毒化腐藥物提膿祛腐。若膿毒不能外出則攻蝕越深,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並且影響瘡口的癒合,甚至造成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若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或腐脫新生之時,若僅依靠機體的再生能力來長肉收口,則癒合緩慢,此時可用生肌藥以生肌斂瘡,促進潰瘍早日癒合。"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了這一點,然後問道,"那在配伍藥物方面,有沒有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呢?"
第2點注意:合理配伍
謝老師回答說,"當然,第二點就是要注意合理配伍。拔毒化腐生肌藥中,有的藥物腐蝕性強烈,使用時應注意勿傷及周圍健康組織。亦不宜用於頭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處,如必須使用,需加賦形劑以減低其藥力,以免損傷筋骨,或有損容貌。膿毒未清、腐肉未盡時,不宜過早使用生肌收口藥,使用過早不僅無益,反增潰爛,延緩治癒,甚至引起迫毒內攻之變。若已成瘻管之證,即使用生肌藥勉強收口,因膿毒藏內,必然再潰。"
第3點注意:中病即止
小王記錄了這些要點,接著問道,"還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謝老師點了點頭,"是的,還有兩點。第三點是要中病即止。拔毒化腐生肌藥多數有毒,有的還具大毒,外用亦可透過皮膚、黏膜吸收,吸收過量亦可導致中毒,所以使用這類藥應充分警惕其毒性。大毒之藥在藥劑中的濃度不宜過大、不宜大面積塗敷,以免吸收過量,引起中毒。有的藥在體內有蓄積性,不宜長期持續使用,以免蓄積中毒。"
第4點注意:用法注意
謝老師又說:"最後一點,拔毒化腐生肌藥多作外用。但拔毒去腐藥過用亦會腐蝕健康組織,損耗正氣,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妨礙潰瘍癒合。故除應根據瘍面膿腐多少和拔毒化腐藥的力量強弱加以選擇使用外,往往還應加入其他藥物或賦形劑,以調整藥劑中拔毒化腐藥的濃度,以適應治療過程中瘍面膿腐由多到少的病情變化。常用的方法有研末,摻佈於患處;或摻佈於硬膏或軟膏上敷貼;或將藥末黏於紙捻上再插入瘡口;或製成藥條插入瘰癧、痔核;或研末後,用豬脂、羊脂、松脂、麻油、黃蠟、白蠟、凡士林等作賦形劑,製成軟膏外敷;或加入熬煉好的植物油中製成硬膏敷貼;或研末吹口;及製成眼藥點眼等。"
小王感慨地說道,"謝老師,這些知識真的很重要,我會認真學習並遵循這些原則。謝謝您的指導。"
謝老師微笑著點了點頭,"不用客氣,小王。中醫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你已經做得很好,繼續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如果以後還有問題,隨時來找我。"
附《中藥PPT》
附“症”和“證”的區別
有一次,小王看到謝老師忙完了,小王馬上走過去問:“"老師,我一直不太明白大家說的症和證的區別。您能幫我解惑嗎?"
謝老師微微笑了一下,點頭表示同意,"當然可以,這是中醫基本概念,非常重要。症和證的區別是我們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核心。症即症狀,是疾病的各種表面現象,如頭痛、咳嗽等。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小王認真地記下了這些話,然後追問道,"那麼,在實際診斷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區別呢?"
謝老師微微皺眉,"好問題。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透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溼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溼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藥、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藥、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藥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小王用手指著頭,思考著,"所以,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證型?"
謝老師點頭,"是的,你理解得很對。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 同病異治 或 異病同治 的原則。 同病異治 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 異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如何來“辯”?
辨病因
辨病因是中醫診斷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尋找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為治療提供依據。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受到外邪、內傷、情志、飲食等因素的影響有關。因此,辨病因主要是透過望、聞、問、切等四診手段,瞭解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情況、工作環境、情志狀態等,分析病因的性質、部位、時序和關係。
以感冒為例,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受到寒邪、風邪、溼邪等外邪侵襲有關,也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生活不規律等內因所致。透過辨證分析,可得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溼邪感冒、氣虛感冒等不同型別的證候,為針對病因治療提供依據。
辨病位
正確的辨識病位,可以更準確地確定病因和病性,進而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例如,感冒初起時表現為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這時證明病邪在表,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而若病情加重,出現發熱、咳黃痰、胸悶、氣促等症狀,就要考慮病邪已經入裡化熱,治療應以清熱化痰為主。因此,辨病位在中醫診斷中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辨病性
辨病性是指確定疾病的虛實和寒熱屬性。在中醫理論中,認為致病的邪氣有陰陽之分,而人體的正氣也有陰陽之別。不同屬性的病邪入侵人體,會與人體正氣相爭,導致陰陽失調,出現不同型別的病證,其表現為寒熱不同。例如,陽勝則熱,即陽邪入侵人體,“邪並於陽”使陽氣過盛,從而導致機體出現熱症。因為陽氣的特性是熱,所以“陽勝則熱”。而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也是同樣的道理。
辨病勢
辨病勢是指診斷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瞭解病勢對於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預測疾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理論中,疾病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如外感病傳變的一班規律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不同階段的病情表現及臨床表現不同。因此,醫生需要透過細緻的觀察和分析,掌握疾病發展變化趨勢,提前預測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加速病癒。
辯證是為“論治”服務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絡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透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