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縣“怪”中醫:初中學歷,掛號費只5毛,卻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天全縣“怪”中醫:初中學歷,掛號費只5毛,卻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新華網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中醫向來稀缺,“怪”中醫更是稀缺中的稀缺。

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就有這樣一位“怪”中醫,8塊的“底線”掛號費被他砍到5毛(後因電腦收費成本上漲為1塊),醫院人多得像市場,甚至省中醫管理局局長來了都感慨不已——怎麼當初就沒給你評上省“名老中醫”?

他就是陳懷炯,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大先生”的故事。

高超醫術,出神入化

凌晨五點,天全縣籠罩在寧靜之中,而在縣中醫醫院,79歲的陳懷炯醫生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陳懷炯出生於一個武醫世家,祖上數代從事中醫骨傷科的行醫,年輕時的他繼承家學,將中醫和武術結合,開創“陳氏骨科”技藝,深得周邊百姓的信任。

1975年,正在事業上升期的陳懷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放棄私人診所,將祖傳醫術和秘方全部無償獻給國家,用於建立公立醫院。

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讓更多的百姓嚐到中醫的好處,看得起病,花得起藥。

於是,在他主動奉獻的基礎上,天全縣城關鎮骨科醫院應運而生,八十年代又升級為天全縣中醫醫院,陳懷炯成了院長兼主治醫生。

他只拿與普通員工同樣的工資,甘心奉獻,心繫百姓。

陳懷炯最擅長的就是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活動性”骨傷,他將中醫理論與武術經驗完美融合,對骨骼運動結構的掌握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1982年,作家魏巍奉派到四川天全縣採風時,在下鄉途中不慎從山坡上摔下,導致左腿骨折。

當時距離縣城還有十幾裡地,同行的員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竹竿和毯子做成簡易擔架,將他抬到最近的村醫診所。

鄉下小醫院沒有X光裝置,村醫也不敢輕易動手,就先給魏巍做了臨時緊急包紮,止住流血。

然後立即安排用手推車將他送往縣城醫院。

到達天全縣中醫醫院時,魏巍額頭上已冒出豆大的汗珠,疼痛難忍,值班醫生第一時間聯絡了院長陳懷炯。

老醫生二話不說,立刻從家裡趕來,檢查傷情。

他只用手輕輕一摸,就判斷出魏巍是脛骨中段完全性骨折,並詳細描述出骨頭斷裂的位置。

魏巍堅持要去縣人民醫院做X光片驗明結論,片子很快出來,證實陳醫生的判斷完全正確。

得知“醫聖”竟在眼前,魏巍由衷地讚歎,當即認定自己治這腿傷非陳老不可,他決定在此安心療養。

陳懷炯耐心為魏巍講解傷情,表示腿骨粉碎折很難治,需要長期固定不能活動,同時中藥口服和外敷也很重要;而魏巍也是一個勁地表示認同,在這待了下來。

接下來十幾天,魏巍受到醫院上下的精心照料。

陳老每天清晨首先檢視他的傷口包紮,然後坐在床前細細剖析昨天的治療效果,交代今日的注意事項,中午和傍晚也都會抽出時間來看望。

在藥膏和固定架的作用下,骨頭慢慢開始生長,魏巍可以感覺到明顯的癒合跡象,大約十天後,陳醫生允許他在協助下試著下地站立和小範圍活動。

又過了一週,可以拄拐自主行走了,出院時,魏巍對陳老的醫術已經充滿了敬佩之情。

數日後,他回到北京,特意致信天全縣中醫院,郵寄了自己多部小說作品,還連續發表文章介紹和褒揚陳懷炯的高超醫術,自此,兩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20世紀80年代,一位藏族同胞骨折未治,被本地人認為是報應,遭到歧視,他決心來到千里之外的天全求醫。

縣中醫院用藏語引導這位同胞在院內就醫,期間就住在醫院草坪帳篷裡。

經過陳老悉心治療,同胞傷愈出院,在醫院池塘裡放生魚以示感激,祈願醫生功德無量。

從此,每年都有藏族民族患者慕名而來,離開時個個向陳醫生獻上最虔誠的哈達,稱他為“漢地活佛”。

仁心仁術,慈悲為懷

陳醫生待人謙遜溫和,給人一種熟悉的親切感,但他的仁心仁術,更讓數萬位患者受益。

曾有一位從四川內江市來的老人,他從小患有頑疾,曾在本地各大醫院求醫,花了上萬醫療費,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這期間家裡欠下了錢,日子過得很是拮据。

一天老人的兒子聽親戚說,天全縣有位治療骨傷的大夫,醫術高明,能治很多看似絕症。

老人這才想到,自己的祖上好像也是骨科醫生,這或許是老天爺給的機會!

於是他鼓起最後一股勁,向親朋好友借路費,開始了漫長的尋醫之路,歷經十多天風餐露宿,老人終於來到了天全縣中醫醫院。

他雙手合十懇請陳懷炯一定要治好自己,否則生計無著,只能等死,陳老醫生馬上請他進診室,仔細查體問病。

原來老人患有脛骨頭壞疽,情況已是重症,考慮到老人家境貧寒,遠道而來,陳醫生不僅為他全免了住院治療費,還主動聯絡縣民政局為其申請臨時救濟金。

期間他耐心聽老人講述煩心事,開解解惑,讓老人重拾信心,經過一個月的治療,老人的病情明顯好轉,可以期待基本康復。

臨走時,陳醫生再次掏出自己的積蓄,購買了老人的返程車票,叮囑他回家後要繼續按時藥物治療和復健運動。

類似的慷慨解囊案例時有發生。

一次冬日,一位單親媽媽抱著燒得不省人事的女兒急救而來,陳老立刻放下手頭工作,為小女孩會診治療。

因家境原因,媽媽拿不出太多醫藥費,老醫生再次開啟私房錢包,替她墊付了一部分住院費,這樣的故事在醫院裡數不勝數。

陳老身體力行,感染著其他醫護人員,醫院還專門成立了醫療救助基金,用於幫扶一些特殊困難的患者。

每個員工都自發地從工資中扣除一定數額,匯入基金,這種人道精神,是醫院最寶貴的財富。

薪火相傳,桃李滿門

陳懷炯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保持著每天凌晨五點起床的作息,六十多年如一日的勤勉工作,成為整個醫院學習的楷模。

20世紀80年代,陳懷炯開始收徒傳藝,首批入室弟子中,有他的女兒陳若雨和兒子陳若雷,也有幾名縣中醫院骨傷科的年輕大夫。

每天早晨五點,大弟子小弟子就聚在陳老家的院子裡,開始新一天的訓練。

陳老先透過身體力行,讓大家體會正骨的痠痛感受和反覆揉按的勞累,這是建立醫患感情的第一步。

然後再逐一演示祖傳的六十四手骨折復位手法,細細講解每一步的謹慎和巧妙之處。

弟子們跪坐在地上,手持骨模型,反覆模擬實踐。

有時,弟子們也會跟著老夫子坐診觀摩,病人來了,陳老先與患者詳談詢問病情,然後請他們面向窗外合上眼睛。

他左看右看,上下打量,著重檢查骨骼的形態、走向和活動度,然後手法輕柔地覆上,仔細推按各關鍵部位,判斷骨頭斷裂的位置和斷面。

隨後,他會一絲不苟地為弟子們詳解推理思路,指點訣竅所在。

下午則是理論輔導時間,陳老坐在竹椅上,弟子們坐在腳邊。

他一面思索,一面緩緩道出治療骨折的方案、注意事項,講到精華處,不時拈鬚揮手強調重點。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包括子女陳若雨、陳若雷在內的一眾弟子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中醫人才,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陳老如法炮製,先後收了三班弟子,大大繁衍發揚了陳氏骨科的醫術,在他的感染下,一批批醫學人才湧現出來。

許多縣中醫院的骨科醫生,都曾在陳老門下汲取養分,天全縣中醫院也由一個小診所,發展成規模宏大的三級乙等醫院。

陳老醫術的影響力,竟讓這個小縣城遠近聞名。

國粹瑰寶,傳承保護

陳老先生常常感慨,為何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優秀的中醫人才卻日漸稀缺。

全國只有不到3000名真正具有中醫思維和境界的名醫,而他們大多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中醫。

實際上,這樣的現象並非我們國家特有,全球範圍內,傳統醫學都面臨傳承斷層的問題。

比如日本的和醫,真正擁有高深造詣的“名醫”只剩下兩位數,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歐美國家甚至更加嚴峻,真正以中醫思維行醫的人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現代醫學教育的普及,讓傳統醫生淪為了邊緣化人群;另一方面,傳統醫學門檻高深,很難有人甘心苦幹、又能堅持下來。

在利益的驅動下,大多數醫學人才都選擇了更實際的現代醫學方向,而在資訊時代,各國政府和社會都在積極尋找突破口。

他們發現中醫中藥是巨大的藍海市場,號召企業家、醫學工作者挖掘利用這一遺產。

雖然出於商業目的,但也的確在推進中醫走向世界,這是一種雙贏思維。

比如日本為了振興和醫,招攬了一大批中國中醫人才加入研究團隊;新加坡資助巨資建立中醫院,開設中醫專業,甚至連非洲也有國家聘請中國中醫。

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是否也應該重視保護和挖掘利用?

希望透過類似陳老醫生的典型案例,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保護和傳承老中醫的醫術,培養中醫新秀,將中醫推向更加規範化的發展,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共同推動。

參考資料

新華網,川西小城有位“大先生”2023-12-15

人民網,(132)陳懷炯先進事蹟,2016年10月13日

四川線上,追光2023·天府人物㉑丨“1元大先生”陳懷炯:懷仁心傳承“骨科武醫”醫術2024-01-2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