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該如何補氣血?名醫陳士鐸三道良方顯奇功

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該如何補氣血?名醫陳士鐸三道良方顯奇功

我們都知道,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氣血兩虛用八珍湯,然而這三個方子,卻是出自不同時代、不同醫家的經典名方,它們不僅可以作為治療良藥,也可以作為養生良方,呵護著人體的氣血,守護著人們的健康。到了明末清初的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直接一口氣講述了三個方,說是一個可以替代四君子,一個可以替代四物湯,還有一個可以替代八珍湯。只可惜,陳士鐸沒有給這三個方子取名字,這樣大大弱化了這三個方劑的傳承,只得感嘆陳士鐸先生,做好事不留名啊。

陳士鐸創立的補氣良方,全方是由“人參二錢,黃芪三錢,白朮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麥芽五分,神曲五分,山楂五粒,炮姜一錢,茯苓三錢”等10味中藥組成的,使用方法也比較簡單,按照常規水煎服即可。為什麼陳士鐸要用一個十味中藥的方子來取代四味中藥的四君子湯呢?原因在於,“氣虛如人不能飲食,食之而不能化”,氣虛影響到了胃氣不足,胃氣不足,就不能“化糟粕而生津液”,這樣就會導致納呆食少,納呆食少導致胃氣虛弱,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世人皆知,“人以胃氣為本”,氣虛的讓人連本都沒了,那還如何是好?可能單憑四君子,恐有力有不逮之虞。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士鐸創下了一個補氣的良方。縱觀全方,人參、茯苓、黃芪、白朮這四味中藥,“純是健脾開胃之品”,脾胃一開,中氣漸盈,氣血漸旺,但是氣虛導致胃氣不足,難以消化飲食,於是加“山楂、神曲、麥芽”這個消積三仙,於是飲食就能正常,消化也能正常;再加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再加生薑溫中散寒、化痰止嘔,再加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陳士鐸所創的這個補氣方,其實就是以異功散與焦三仙的組合為核心,然後再加黃芪與生薑而成的,彌補了四君子湯在消食積、助消化、去痰溼方面的不足之處。

對於血虛,一般都是以四物湯為基礎,但是陳士鐸卻發明了一個奇效良方,所用諸藥與四物湯相去甚遠,但是功效卻更勝一籌,頗為奇妙。這個補血良方,雖然沒有方名,但是藥物組成卻是言之鑿鑿,全方由“麥冬三錢,熟地一兩,桑葉一片,枸杞子三錢,茜草一錢,當歸五錢”等6味中藥組成,煎服方法也比較簡單,沒有特殊的地方,常規水煎服即可。看到這個補血良方,其實就是四物湯去掉芍藥、川芎,加上麥冬、桑葉、枸杞子三味中藥,為什麼會這樣用藥呢?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奧秘呢?

對此,陳士鐸指出,這個補血良方,妙在用桑葉“補陰而生血”,用茜草“活血而生血”,再加上熟地黃、麥冬、當歸大劑量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血作用,還有枸杞子滋補肝腎、平補陰陽,與全方這幾個中藥,共同起著補益氣血的作用。雖然全方用到了六味中藥,但是大部分都是生血的良藥。人體只要血液充足了,四肢也就溫暖了,肢體也就不會痙攣了,血虛得補,氣血調暢,睡眠也安適了,心氣也平衡了,汗液水液代謝也正常了,於是一系列的血虛諸證,也就漸行漸遠了。

陳士鐸所創的這兩個補益氣血的良方,也有加減法,不過奇妙的是,這兩個方子,可以共用一個加減法,也就是如果傷於米食,可以加麥芽五分;如果傷於肉食,可以加山楂十粒;如果傷於麵食,可以加蘿蔔籽五分;如果痰涎比較重,就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如果咳嗽,就加紫蘇子一錢、桔梗二錢;如果傷風,可加柴胡二錢;如果夜臥不安,加炒酸棗仁二錢;若胸中微微疼痛,可以加枳殼五分。

這是陳士鐸對於氣虛和血虛所創的奇效良方,那麼針對氣血兩虛呢?氣血兩虛的人,往往會“飲食不進,形容枯槁”,如果單純補氣可能會導致血燥,如果單純補血可能會導致氣餒,如果單純的助胃氣,可能“盜汗難止”,單純的補血脈可能會“胸膈阻滯”,所以這個時候採用氣血同治才是上策。於是,陳士鐸寫下了這個良方:“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甘草八分,陳皮五分,茯苓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熟地三錢,川芎一錢,神曲五分,麥冬五錢,谷芽一錢”。全方一共12味中藥,可以實現氣血雙補的作用,“與八珍湯同功”,卻“更妙於八珍”,為什麼呢?因為“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對於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陳士鐸所創的三個良方,雖然沒有起名字,但是從方藥組成來看,應是能夠發揮不俗的實力。可惜的是,這三個能夠大顯奇功的良方,卻沒有名字,不利於傳承。由於陳士鐸在清代是一個頗有實力的“醫林怪才”,所傳醫學別具一格,所創諸方不落窠臼,他的很多學術思想和奇方驗藥在當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傳承,頗為遺憾。不過,對於陳士鐸一口氣將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的理法方藥如數家珍般的娓娓道來,讓被氣虛、血虛、氣血兩虛困擾的人們如獲至寶,卻又是無量功德,妙哉善哉!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